本文目录一览

1,嵇康生平介绍

嵇康(224-263,一说223-262),字叔夜,汉族,谯国人。嵇康在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释私论》),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

嵇康生平介绍

2,蒙城的文化

  蒙城,古称漆园,始建于殷商,圣贤庄子曾为漆园吏,唐天宝元年(742年)更名为蒙城县,驰名中外的道家文化圣地。境内有万佛塔、文庙、庄子祠、九鼎灵山寺、尉迟寺遗址等众多名胜古迹。其中位于县城东北的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原始部落遗存,被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199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已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黄淮海大平原腹地的蒙城,已经有五千年文明的辉煌历史,她每一处遗迹,无不烙上时代的足音,无不昭示着蒙城这块热土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  马公府 马公府位于蒙城县马集镇境内,系清末抗日爱国将领马玉昆府第,是目前皖北地区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存有大量砖雕、木雕,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09年,蒙城县委县政府对马公府进行保护维修,维修主体工程于2010年初完工,文化内涵充实也已完成,2010年3月底对外开放,现已成为一处文化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庄子祠  庄子祠,宋元丰元年(1078年)蒙城县令、秘书丞王竞始建庄子祠,大文学家苏轼著《庄子祠堂记》。原址在涡河北岸,后被洪水所没。明万历八年(1580年),知县吴一鸾重建庄子祠,规模宏大,蔚为壮观。明崇祯五年(1632年),知县李时芳重修庄子祠。今天,宋、明时期庄子祠均已不在。1995年6月,县委、县政府在宋代庄子祠堂旧址重建庄子祠,聘请中国科学院著名古建筑专家张驭寰作总体设计。第一期工程已告竣,分汉围墙、东西万树园围墙、大三门、影壁、山门、逍遥堂。二期建设项目为古衡门、濮池、五笑亭、观台、观鱼桥、梦蝶楼、南华经阁、东西碑廊、道舍、客舍等,目前,已筹建完毕。  尉迟寺遗址  尉迟寺遗址位于蒙城许町镇境内,是目前国内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1998年至今先后进行了12次发掘,共出土各种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珍贵文物近万件。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文化周报及北京、河北、山东、安徽等其他几十家媒体都曾作过报道。2001年7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尉迟寺遗址的保护与展示规划”已被国家文物局审核通过。  万佛塔  万佛塔位于蒙城县城中心,因塔身内外嵌砌琉璃小佛近万躯而得名。此塔为宋代建筑风格,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高42.2米,造型优美,现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蒙城的文化

3,嵇康至死薄殷周是怎么回事

是李清照的《咏史》里面的句子 就是赞扬嵇康至死不屈地反对司马氏篡汉
是李清照的《咏史》里面的句子就是赞扬嵇康至死不屈地反对司马氏篡汉

嵇康至死薄殷周是怎么回事

4,竹林七贤精神领袖嵇康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了一批风流名士,他们不与统治阶级为伍,放羁于山林,谈玄论道,吟诗作赋,或纵酒高歌,操琴鼓瑟,啸傲林泉,竹林七贤就是那个时代的代表。说到竹林七贤,绕不过去嵇康。嵇康,字叔夜,生于魏黄初四年,即公元223年。在兄弟们中,他最小,排行老三。其父在嵇康尚不满两岁就辞世了,虽然如此,但是他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和兄长们的关爱下健康长大。他天赋异禀,聪明异常,好老庄,工诗文,精音律,善弹琴,喜打铁。至于其仪表容貌更是了得。“长七尺八寸,伟容色,土木形骸,不加饰历,而龙章凤姿,天质自然。”这样出类拔萃,超凡脱俗的人,想不出名都难。 这样过了五六年,嵇康来到了洛阳。在这里他认识了何晏,何晏何许人也,他是汉大将军何进之孙,父亲早逝,当年曹操做司空时,纳其母并一块收养了他。何晏聪明过人,曹操视为己出。成年后娶了曹操的亲生女儿金香公主为妻,赐爵为列侯。年纪轻轻,初出茅庐的嵇康得到了何晏的赏识,他不仅认可嵇康的学识,称赞他的才气,还做主把自己夫人金香公主的侄女——长乐亭主许配给了他。 嵇康性情率真,恬静寡欲,傲然自纵,卓而不群。又因其高远情趣,率然玄远,是故曲高和寡。嵇康所交的朋友不多,但是几乎个个都是高人,皆超尘世外之士。渐渐地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圈子,他们经常聚于竹林之下一起痛痛快快地喝酒,谈天说地,肆意酣畅。他们就是被后人称之为竹林七贤,即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看上去嵇康的生活恬静怡然。在竹林深处悠闲地与朋友谈谈玄,论论道,喝喝酒,得大自在。但是放眼嵇康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群雄争鹿,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乱世。且不说当时魏、蜀、吴三分天下,就是在魏国内部也是风云迭起,纷争不断。当时曹氏家族是魏国的皇族,最得势是曹爽和辅之以他的弟弟。司马家族则以司马懿居首,其次是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 正始十年正月甲午,少帝曹芳拜谒洛阳城外高平陵的明帝之墓,曹爽及亲信都随同前往。司马懿认为这是一个机会,长期装病的他从床上一跃而起,借郭太后的命令关闭所有城门,亲自带兵占领洛水浮桥梁,接管曹爽的军队,随后派人劝曹爽投降。最后曹爽放弃抵抗,请皇帝罢免自己,并向司马懿认错,曹爽兄弟罢官后随即回到了府第。不久,与曹爽关系密切的侍从张当在严刑拷问下,称曹爽和何晏计划在三月造反,于是曹爽与其同伙都被捕。没过几天曹爽兄弟就以“大逆不道”罪被斩于市,同时被夷灭三族。受曹爽牵连何晏亦被同日斩首,夷灭三族。 通过这次事变,司马懿消除了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室的势力,司马家族完全掌握了权力,控制了曹魏政权。对于那些有影响的名士,司马父子仍心存戒备,拉拢恐吓兼施,利诱与打压并用,直弄得人人自危。 就嵇康个人来说,他这人高雅,不受俗世所累,不谋声名,不愿做官,谁来当权,谁来主政,本与他没有关系,可是他娶了长乐亭主为妻后,就与曹氏脱不了关系。在外人眼里嵇康攀龙附凤、攀结权贵,在司马家族的眼里嵇康早已倒向曹魏皇族,因此对他多有忌惮,提防。 然而提起嵇康的脾气和秉性,却是众说纷纭。这主要是他性格的多重性,一方面,嵇康性情随和,心胸开阔;另一方面却又刚正不阿,嫉恶如仇。这样的性格和心地,决定了他在为人处世时难免徘徊不前,充满了矛盾。在俗世,作为皇亲国戚他本可周旋于达官贵人之间,但他却甘愿与阮籍、刘伶他们一起纵情于山林。他明知司马政权是顺者昌,逆者亡,但他放不下自身尊严,不卖身投靠,委曲求全。 后来东窗事发,嵇康因吕安的事情受牵连。嵇康被捕,是因为吕安的一封信,这封信是写给嵇康的,可是没等他收到,就被司马氏的密探所截获,很快放到了司马昭的案头。向来敏感司马昭认为这封信是吕安和嵇康要谋反的檄文。因此他大为震怒,下令马上将嵇康逮捕,收送廷尉,同时也把吕安召回,重新审讯,一同治罪。最终司马昭与钟会密谋,以嵇康“言论放荡,害时乱教”为由,判其死刑,同时以“不孝”和“谋反”之罪,将吕安处死。 行刑那天,路的两边拥满了人群,有嵇康和吕安的亲人,有许许多多的故交旧友,有大批的太学生,有远道而来的豪俊之士,有贩夫走卒,有沿街的居民百姓。行至东市,嵇康向嵇喜索取了瑶琴,然后席地坐于刑台之上,神色自若地弹起了《广陵散》,琴声昂扬激越,如诉如泣。那铮铮不屈的琴声在嵇康手指间迸发着,激荡着。从此人尽曲散,《广陵散》于今绝也!

5,嵇康何许人也

嵇康东汉末年竹林七贤之一 听说非常非常帅!
他是东汉末年,三国初年竹林七贤之一
是我偶像
是东汉末年的竹林七贤之一哦!

6,介绍一下稽康

绝唱·醉酒——嵇康与阮籍 “《广陵散》(注)于今已绝矣!”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屈原《渔父》 数百年以来,人们一遍又一遍地描绘着竹林七贤的魏晋风度,称颂着他们在那外有五胡入侵,内有曹魏集团与司马氏之间的明争暗斗,以至经济凋敝,民怨沸腾的动荡社会中所保有的那份遗世独立与闲情雅致,但人们也一遍又一遍地为了一个人而扼腕浩叹,以示感慨之意,以抒悲悼之情。 因了嵇康,《广陵散》万古流芳;因了《广陵散》,嵇康得以唱出了他生命里最后的一曲挽歌! 聆听《广陵散》,有一种在金戈铁马的杀戮与征伐声中体悟生命的感受,喧嚣而寂寞,压抑而忧幽。但人们可曾知道这作为旷世遗韵的《广陵散》究竟响在了何方?! 《世说新语·雅量》中这样写到: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悲则悲矣,壮则壮矣!“广陵一曲终遗世,三尺瑶琴不复弹。”! 我看见…… 凄风苦雨。 仅仅几尺的断头台上,几个魅影,显得阴森而狰狞。 嵇康要来了他心爱的古琴,置于台上。 宫商角羽徽,整齐地排列着。此刻,琴弦仿佛也弥漫着某种忧郁的气质,如临大敌般的肃穆。 它没曾想到,在主人的挥洒之间,自己竟成了衡量万物与寂静,往昔与未来;衡量人类内心真实与生活着的这份现实的一杆标尺! 它没曾想到,琴声嘎止之刻,就是主人从容赴死之时。 那铮铮的琴韵声,伴随着昏黄瑟索的苍穹,骤然响起……。激越昂扬,悱恻侘傺。在那一弹一拨之间,我分明看见了他正忘情其中,恍若于山水之间般的诗意与沉醉。琴家(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倾其毕生之余力演绎了音乐,而音乐高亢的唱吟也完整地为这个濒临绝境命若悬丝的生命阐释了它应有的高度! “斯人已远逝,空余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当刽子手刀落之前,和着这不散的悠扬余韵,嵇康的灵魂早已循身遁离,冲破尘嚣,旋伴在纯净而湛蓝的天宇,让生命回归到了它本该回归的原初穹窿。《广陵散》因此也就成了嵇康的“安魂进行曲”与生命的杳杳之音。 绝响也响在了生命的尽头,响给了永恒的死神。也许,这是一种对死亡的献祭与嘲讽,也许这也是一种以“肯定之死”让“否定之生”彻底输掉的向死而生的决绝。 唉,一切悲剧性的抵抗都源于这“耻与魑魅争光。”的天性!与这“夜已久,何不来也?形骸之间,复何足计?”的超然。(据《太平广记》三百十七引《灵鬼志》) 出于对自身人格的守望与对理想的执着,在魑魅魍魉的“浊世”中,嵇康“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至死不妥协于统治集团,而终致灭顶之灾;嵇康才华横溢,儒雅、清高与孤傲,但又有着“士人”所共有的强烈 “入世”情怀,“振朝纲,兴百姓”。只可惜的是,到头来却落了个弦断曲残的歌者行吟,令不少文人雅士几多惆怅,几多痛惜。这种自身命运与现实政治的疏离与悖返,这种骨子里充斥着的反主流的个体人格,不可避免地具有极大的毁灭性,从而也决定了他无力成为主流又必然被淘汰出局的悲剧命运。 “英雄无奈是多情”亦是“英雄穷途是末路”。 嵇康,这位“堂吉诃德”式的浪漫救世英雄,受“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的士大夫精神久沐,企以一身绝学而报之于天下,但可悲的是他所面对的竟是另一条荒芜英雄路?! 叹只叹,在中国的历史与政治长河中又何尝鲜有这方面的先例?无非是 “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矣!” 史书也曾记载下过关于他的这样一个故事: 失望,当天就从太行山之颠下山,黄昏时,日薄西山,山间林木沐浴在晚霞之中,倦鸟劳作一天,从远处归巢……嵇康再也忍不住了,就对着远方的大山大叫了一声,但声音很快就被淹没,忽然他听到了一阵长啸,从远处传来,犹如天籁之音 。那声音穿越山涧 、溪流、丛林,从远处而来,从道长那里而来 ,延绵不绝,嵇康的心灵就在此时皈依,他悟出了生命本身的意义。那是道人给他的回答。 参透了生死,就本不该引来血光杀戮。但人间的烟火与情怀啊,太令他痴迷,太令他执着。终身研学老庄的他至死也没弄懂的却是“天有道,则仕;天无道,则隐。”的儒家道理,终不免有“《广陵散》于今已绝矣!”的慨叹与血溅断头台的结局…… 是啊,“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波诡云谲的历史又怎么会被人们所看清呢?生死可以了悟,惟历史不似如此…… 我无从看透这诡异的历史,也不想去看透它。但我看清了嵇康与《广陵散》的故事给我所昭示的一个人生命题—— 有一种价值, 一种毁灭价值的价值。 它揭示的是生命的存在并不是完全估价一切的前提! 嗟乎!“凤兮凤兮,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楚狂接舆歌》)。 魂兮归来兮!嵇康不死,广陵长吟! 注:1、《广陵散》,古琴曲,又名《广陵止息》。其有两种源出,其一:据《战国策》及《史记》中记载:韩国大臣严仲子与宰相侠累有宿仇,而聂政与严仲子交好,他为严仲子而刺杀韩相,体现了一种“士为知已者死”的情操。其二:东汉蔡邕的《琴操》中谈到:聂政是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因为韩王铸剑,违了期限,被韩王所杀。聂政为父报仇行刺失败,但他知道韩王好乐后,遂毁容,入深山,苦学琴艺10余年。身怀绝技返韩时,已无人相识。于是,找机会进宫为韩王弹琴时,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他自已当然也是壮烈身亡了。(现一般是采用这个认知。)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2、“魏晋时期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是偶然的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懿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注:司马昭的亲信吕馔奸污其弟吕安之妻,反诬陷吕安不孝,嵇康为吕安辩,钟会便借机怂恿昭,以不孝之名杀之。)但实在曹操、司马懿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及药及酒的关系》) 当嵇康到太行山问道时 ,很可惜道人什么话也没跟他说。嵇康很

7,嵇康是哪朝人

三国时魏末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善于音律。创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合称“嵇氏四弄”
嵇康是三国时魏末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生于魏末,成名于晋,故说魏末最为恰当
魏晋竹林七贤之一。
东晋 也可以说是魏末吧
西晋的
东晋

8,世说新语德行第一之四十三为什么要引出嵇康的故事

类比。希望桓玄不要伤害自己的家人。
简傲第二十四之四、千里命驾(原文)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喜出户延之,不入,题门上作“鳯”字而去。喜不觉,犹以为欣。故作“鳯”字,“凡鸟”也。(译)嵇康和吕安很好,每当想念的时候,就不顾路途的遥远,驾车前往。吕安有一次到嵇康家,正赶上嵇康不在,嵇喜出门来接待他,吕安没有进去,只是在门上写了个“鳯”字就走了。嵇喜不明白什么意思,还觉得挺高兴。吕安所以写个“鳯”字,是认为嵇喜是“凡鸟”。

9,嵇康是谁

嵇康(223——262年或者224——263年) 嵇康,字叔夜,本姓奚,谯国铚县(今安徽濉溪)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诗人与音乐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嵇康从小喜爱音乐,有极高的音乐天赋。《晋书.嵇康传》云:嵇康“学不师授,博览无不该通”,他精于笛,妙于琴,善于音律。他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是中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与东汉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成就之高。而《广陵散》更是成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他的《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太师箴》、《明胆论》、《释私论》、

10,嵇康是

嵇康 嵇康(223-263年):字叔夜,谯郡铚县(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与音乐家,是当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人耿直,他幼年丧父,励志勤学。后娶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女)为妻,在曹氏当权的时候,做过中散大夫的官职。 嵇康后来家道清贫,常与向秀在树荫下打铁谋生,贵公子钟会有才善辨,但嵇康瞧不起他的为人。一日,钟会前来拜访,嵇康没理睬他,只是低头干活,钟会呆了良久,怏怏欲离,这时嵇康发话了:“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没好气地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说完就拂视袖而去,后来钟会深恨嵇康,常在司马昭面前说他的坏话。 嵇康喜爱音乐,他在《琴赋》序中说:“余少好音声,长而习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他对传统及当代的琴曲都非常熟悉,这一点在他的《琴赋》中可见。 据刘籍《琴议》记载:嵇康是从杜夔的儿子杜猛那里学得《广陵散》的。嵇康非常喜爱此曲,经常弹奏它,以致招来许多人前来求教,但嵇康概不传授。司马氏掌权后,不苟合于其统治,与阮藉、向秀、山涛、刘伶、阮咸、王戎号称“竹林七贤”,与司马氏相对抗,后被司马氏杀害,死时方四十岁。临刑前有三千太学生为其求情,终不许。死前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如今绝矣”。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模制嵇康画像砖,描绘了嵇康席坐抚琴,气宇昂轩的形象。 嵇康人缘极好,王戎说与他交往二十年,未见其有不好的脸色。因此留下“意趣疏远,心性放达”之美名;然而嵇康更有“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的一面,他的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及对《广陵散》的喜爱便是他愤世嫉俗、桀傲不驯的性格的表现,而蔑视司马昭,进而遭致杀身之祸更是这种刚正不阿的显例。

文章TAG:嵇康为什么来蒙城嵇康  为什么  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