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末梢血到底是什么

是血液在微动脉的末端, 与组织、器官进行物质交换的地方。 (受循环速度的影响)

末梢血到底是什么

2,带宝宝验血常规发现不同的医院采血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采指尖血

末梢血与静脉血的最大不同,就是末梢血采集过程中血液会被组织液稀释,而且稀释比例与挤压手指程度相关。严格说,血液检查应该都采静脉血。末梢血只针对静脉血采集有困难的婴幼儿。但家长必须知道可能有误差存在。末梢血检查只能作为筛查。
不是的,指尖是指特别小的小儿的,因为血液太小,否则影响发育的。大点小儿就会选择静脉的。化验结果都一样的。

带宝宝验血常规发现不同的医院采血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采指尖血

3,采集血糖静脉血和末梢血有什么区别

血糖的正常范围是空腹在3.9~6.1 mmol/L之间,餐后2小时小于7.8mmol/L末梢血血糖略比静脉血高血液在流经末梢时已经将血糖送到了各组织中 在静脉回流的时含量已经下降了许多就比如田地的灌溉如流的时候水肯定很多 等灌溉结束后 大部分的水都留在了天地里 少部分回流末梢血相当于田地 静脉相当于回流的水
血糖的正常范围是空腹在3.9~6.1 mmol/l之间,餐后2小时小于7.8mmol/l 末梢血血糖略比静脉血高

采集血糖静脉血和末梢血有什么区别

4,关于抽静脉血与采末梢血的经验问

送你几个字,熟能生巧静脉采血一开始不要采太难采的,一是会造成患者不满,二是影响自信心。慢慢熟练以后再开始采不容易采的,如果遇到不好采的,可以请周围有经验的人来采,这样做没有什么的,小孩子也可以去请儿科护士。如果实在周围没人,碰到不好采的可以先和本人讲好利害冲突,比如说你的血管很难找,不一定一针能采出来,如果他有意见,你可以去请科室的护士帮助你采,但大多数人是会接受的。末梢采血是基本功,一定要练好,小孩子哭闹,你不能慌。太小的可以采足跟,大些的采耳垂,请家长帮助你按好就可以了,最主要是的不能慌。相信你很快就会练好的!
人们在医院中进行抽血化验主要有两种方式,即静脉血和末梢血。 静脉血一般采用肘静脉(俗称:胳膊血),用注射器穿刺抽血,抽血量根据化验项目不同及项目多少

5,血液分析仪静脉血检测和末梢血检测有什么区别

现在市场上的血液分析仪是针对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数量的检测,检测样本一般都选择血液,血液样本具有误差小,测试结果准确等优势,常见的血液样本检测有静脉血检测和末梢血检测(末梢血检测人群:婴幼儿、严重烧伤者等人群)。康宇医疗的血液分析仪不仅能通过静脉血检测血细胞数量,还能通过末梢血检测,具体的检测流程如下所示:末梢血(指尖血)测试:取试管(打稀释液模式)→按进样键打出稀释液→点回预稀释模式→采血20微升加入稀释液中→捏紧管口上下摇匀七八下上机测试→按进样键(针头要接触到血样)→等待针头上升回到机器内再拿开试管,等待检测结果。全血测试:用专用EDTA管采血,测试之前摇匀在全血模式下→进样针接触到血样→按进样键→等待进样针上升回机器再拿开试管,等待检测结果。通过以上两种检测方法测量过程来看,末梢血的检测流程更为复杂一些,因为增加了预稀释的过程,但是两种检测的结果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能够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
你说呢...

6,末梢血上机直接检测比预稀释模式有什么好处

末梢血因为含有组织液,会影响检测的准确性。一般以静脉血最为准确。预稀释末稍血应该是指的是做血常规等项目时加入仪器的稀释液后的末稍血(包括手指血和耳垂血)。 末梢血指的是肢体末端的血液和耳垂血。一般做只简单血常规检查采取末梢血。因为采取方便,同时需要量少,末梢血就能满足。但是一般体检一般都是抽手臂内侧的肘正中静脉的血。因为体检时需要做多个检测项目如血常规,肝功能两对半等,所以需要的血量大,一般采取肘正中静脉取血。
当然是两个都做质控会更好点,如果还有质控血的话!还有就是可以问一下机器的生产厂家!我查了一下,般机器的说明书上没有明确说明这个的!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当然是两个都做质控会更好点,如果还有质控血的话!还有就是可以问一下机器的生产厂家!我查了一下,般机器的说明书上没有明确说明这个的!
是医院进行血细胞分析时所使用的两种不同的采血样的方法。全血(模式)检测:指直接抽取患者的静脉血液,加到抗凝管中,送到分析仪中进行测定。其优点是结果相对准确。预稀释(模式)检测:是指用微量血红蛋白吸管采集患者手指末梢血液20 微升,加到预先含有1.48毫升的血球稀释液的试管中,送到仪器中用“预稀释模式”分析各种血细胞的含量。其优点是采样方便,患者乐于接受,适合于儿童患者。缺点是各种干扰因素多,结果误差相对大一些。

7,血常规检验说明什么

人体正常的生理波动,就这3个指标略有高低,没什么问题放心吧。
WBC白细胞4.0~10.0*10^9/L;RBC红细胞3.5~5.5*10^12/L;HGB血红蛋白110~160g/L;HCT血细胞比容(压积)0.32~0.53MCV红细胞平均体积79~101fl;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26~35pg;MCH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310~370g/L;PLT血小板100~300*10^9/L因仪器,使用方法,性别不同,参考值略有不同,仅供参考血细胞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及相关数据的计数检测分析,也称血常规检验。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它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可提供许多重要信息,是临床医学检验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血常规检验的最原始的手段是通过显微镜人工镜检,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高科学技术的应用,血液细胞分析仪已成为取代镜检进行血常规分析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带分类的血液分析仪。 无论是镜检、还是使用血液分析仪,要获得血常规检验的稳定可靠、准确的数据,防止临床诊疗人出错误的判断,实验室检验要充分考虑影响血常规检验中的多种影响因素,并严格加以控制: 一.标本的采集 为了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必须取得高质量的标本。高质量的标本是高质量检验的第一步。保证血液标本中各项细胞的完整形态是作为血常规检验用的高质量的标本的最基本的要求。血液细胞检验标本的制备分为采集和抗凝2个步骤。 1.标本的采集 按采血部位的不同,取得血常规检验标本,最常用的途径是静脉采血和末梢毛细血管采血。各类文献均表明,静脉血血样是最可靠的标本,手指血是末梢毛细血管血样中与静脉血差异最小且较为稳定的血样。有研究表明,与静脉血相比,手指血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仍然较差:白细胞计数明显高(+8%)而血小板计数明显低(-9%)。因此,绝大多数专家建议:血常规检验特别是应用血液分析仪时,应使用静脉血。 2.标本的抗凝 用于血常规检验的血样必须经抗凝剂抗凝处理,在目前的众多抗凝剂中,EDTA盐(EDTA-Na2,EDTA-K2,EDTA-K3)是对白细胞形态和血小板影响相对较小的抗凝剂,最适合用于血常规检验。除采血因素的影响(生理性因素、采血部位等)外,多数情况下,血样的质量取决于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血液比例过高时,由于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浆中出现微凝血块的可能性增加,在用于血细胞分析仪时,微凝血块可能阻塞仪器,同时影响一些检验指标。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对检验指标会造成严重影响。血液经EDTA抗凝后,白细胞的形态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和时间及EDTA浓度有关。EDTA的最佳浓度(与血液比)为1.5mg/ml,如果血样少,EDTA的浓度达到2.5mg/ml,中性粒细胞肿胀、分叶消失,血小板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大小的碎片,这些改变都会使血常规检验和血细胞计数得出错误结果。 这一点在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时尤为重要。 静脉血和末梢血均可经抗凝剂抗凝成全血标本(标本中不含稀释液,或对标本造成的稀释的影响极小),显而易见,末梢血抗凝标本要达到合适的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多数专家建议,在制备全血比例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多数专家建议,在制备全血标本时,应使用定量的含EDTA盐的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 无论镜检,或是使用血液细胞分析仪,由于绝大多数的对标本稀释的稀释液中含有抗凝剂,在一定量的稀释液中可直接加入微量静脉血或末梢血液(10-40??l)即可制备成通常所说的预稀释标本。多数情况下,预稀释标本的制备适用于末梢血的血样。检举回答人的补充 2009-04-30 22:35二.标本的稀释 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的红色粘稠混悬液。在进行血细胞检验计数时,直接用血液计数是困难的,无论是镜检还是用血细胞分析仪,血液均需合适准确的稀释后才能进行血细胞的检验计数。基于血细胞分析仪的基本原理,在血细胞分析仪的设计应用中,稀释倍数和计数容量是最重要的设计指标之一。 自50年代初,美国库尔特先生研制了电阻法(小孔原理)血细胞分析仪以来,血细胞的稀释液为介质的流动的形式通过传感器测量计数(如图-1),血细胞通过传感器时一定需要排队通过,否则可能就会造成重合损失(如图-2)。 实际应用时,是将血液稀释于稀释液中形成稀释标本(稀释比为1:N),以流动检测的方式测出一定量(V)的稀释标本内的血细胞数(T),经换算后得出血液中的细胞浓度(L):L-T×N/V。 由此可见,准确合理的稀释倍数(在用于仪器时,RBC、PLT的稀释倍数一般为1:10000至1:3000;WBC、HGB的稀释倍数一般为1:250左右)和准确、稳定的测量容量是血细胞检测的又一重要基础。稀释倍数过低,会形成细胞排队通过传感器的重合缺损;稀释倍数过大,则会造成一定测量容量内血细胞的数量过少,这都会严重影响血液细胞检验的测量精度。 三.标本的储存 如前文所述,抗凝剂因时间和浓度的不同,会造成对血细胞形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用EDTA抗凝静脉血标本,在标本收集后的5分钟内或30分钟后,8小时内(室温)检测,可以得到最佳的检测结果。如果不需要血小板和白细胞分类的准确数据,则标本可以在2℃-8℃的条件下存入至24小时。 预稀释标本一般需要在标本制备后10分钟内予以测量;如果稀释液中添加细胞稳定剂,预稀释标本的存放时间也不可超过4小时。 总之,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要想取得准确的检验数据,就要在实验的每一个步骤中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液检验以前是指血常规检查,是手工操作、显微镜下计数的,它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血小板计数等,共有10来个项目。做一个病人的血常规检验最熟练、最快速也要10来分钟。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检验仪器自动化.目前大部分医院都使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目前称血液学分析)。每次检查只需用0.1毫升(约两大滴血)的抗凝血,只要用30秒或1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检测并打印出20多项结果。不过,这些结果大多是用英文的缩写名称报告的,而其中的一部分结果只有检验医学的专业书籍才有介绍,所以患者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 血液检验就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这三个系统的量和质进行检测与分析。这三个系统与血浆组成了血液,血液不停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参与机体的代谢及每一项功能活动,因此血液对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以及人体的内外环境的平衡起重要作用。血液中的任何有形成分发生病理变化,都会影响全身的组织器官;反之,组织或器官的病变可引起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因而血液学分析及其结果对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很大的帮助。 用自动化分析仪能够检测并报告红细胞系统的8项参数及红细胞直方图。有关项目名称及其参考值为: 1.红细胞(RBC):男性为 4.0X10^12~5.5X10^12/升,女性为3.5X10^12~5.OX10^12/升; 2.血红蛋白(HGB或 Hb):男 120~160克/升,女 110~150克/升; 3.红细胞压积(HCT.Hct,又称红细胞比积,PCV):男0.42-0.49升/升(42%~49%),女0.37~0,43升/升(37%~43%); 4.红细胞平均压积体积(MCV):80-100飞升; 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33皮克;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C):320~360克/升; 7.红细胞平均直径(MCD):6-9微米(平均7.2微米); 8.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11.5%~14.5%。 注:上述单位有时用英文符号表示,如L(升〕、fL(飞升)、g(克)、pg(皮克)、um(微米) 有了这些参考值,就可以对照各自的检验结果是否正常。如结果与参考值有差异,这有何意义呢?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病态下的 RBC和 Hb可出现分离。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约有1/120的RBC 衰亡,同时又有1/120的RBC产生,从而使RBC的生成与衰亡保持动态平衡,所以健康成年人每3~4个月献血200~300毫升对健康不会产生影响。多种原因可使RBC的生成与衰亡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RBC与Hb的数量减少或增多,或质量发生变化。 例如,连续剧烈的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等可使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从而使RBC及Hb增多。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亦可致使RBC、Hb含量相对增多。 上面介绍了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增多的意义,而临床上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更常见,且病情严重、复杂。 一般情况下,血液中RBC与Hb的含量是一致的,而Hb的测定方法比较直接、精确,因此常以Hb作为优先的参考指标。成年男性 Hb小于 120克/升(女性小于 110克/升)为贫血。临床根据Hb减少的程度将贫血分为4级:轻度,Hb小于正常值但大于90克/升;中度,Hb小于90克/升但大于60克/升;重度,Hb小于60克/升但大于30克/升;极度,Hb小于30克/升。 贫血又分为生理性及病理性。3个月以后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可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供应相对不足,RBC与Hb较正常成人低 10%-20%;妊娠中、后期的孕妇由于造血原料不足及血容量相对增加,可出现轻度贫血;老年人可因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弱导致 RBC 与 Hb 含量下降,这些属于生理性贫血,在临床上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给予对症治疗可获得改善。 产生病理性贫血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红细胞生成减少。包括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或者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 RBC破坏过多。由于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造成RBC破坏过多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一些化学、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失血过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急性或慢性失血,如外伤、手术等所致的急性失血,消化道溃疡、钩虫病等引起的慢性失血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贫血。还有各种慢性疾病或恶性病如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等也可致贫血,这一类贫血虽伴随着有关疾病继发,但不可忽视,有些恶性疾病就是因为贫血的症状而被诊断出来。 红细胞系统中还有以下几项检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红细胞压积(HCt,HCT,又称红细胞比积),是指在一定容积的血液中红细胞与血浆体积的比值。各种原因如失水、大量血浆渗出等使血液浓缩,可使HCt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会使HCT减低。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表示每一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正常人的MCV为80~100飞开(1飞升=10^-15升),MCV小于80飞升则红细胞为小细胞,MCV大于100飞升为大细胞。无论大细胞还是小细胞,都表示贫血,只不过贫血的类型不同而已。 此外,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即每个红细胞内所含的Hb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表示每升血液中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平均直径(MCD)、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平均厚度(MCT)等的变化程度亦可反映不同的贫血类型。

文章TAG:预稀释末梢血和末梢血有什么区别稀释  末梢  有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