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男子20岁到100岁的称呼

1. 襁褓。“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 孩提,指2~3岁的儿童。《孟子·尽心上》:“防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孩提抱者也。” 3. 齿龀,又称为龆龀(tiáo chèn),指儿童换牙。 4. 总角、垂髫,指幼年儿童。“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林黛玉进贾府》) 5. 豆蔻年华,指女子13岁。杜牧的《赠别》中这样写道:“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6. 笄(jī),指女子15岁,笄,女子成年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7. 冠、加冠、弱冠,指男子20岁。例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论语·先进》) 8. 而立之年,30岁。《论语》:“三十而立。” 9. 不惑之年,40岁。《论语》:“四十而不惑。” 10. 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50岁。例如:“五十而知天命。”(《论语》) 11. 花甲、平头甲子,60岁。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60组干支,从甲子到癸亥,六十年周而复始,故称花甲子或花甲。《唐事纪事》:“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12. 耆(qí),60岁。《礼记·曲礼上》:“六十曰耆。”《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13. 古稀,70岁。 14. 耋(dié),70~80岁。《左传·僖公九年》:“以伯摆动耋老,加劳。” 15. 耄(mào),80~90岁。《礼典·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16. 期(jī)颐,100岁。

男子20岁到100岁的称呼

2,伯的起源 伯的起源

伯 bó〈名〉(1) (形声。从人,白声。本义:排行第一的,老大)(2) 同本义 [eldest of brothers]伯,长也。——《说文》问我诸姑,遂及伯姊。——《诗·邶风 ·泉水》侯主侯伯,侯亚侯旅。——《诗·周颂·载芟》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仪礼·士冠礼》五官之长曰伯。——《礼记·曲礼下》千里之外访方伯。——《礼记·王制》忆作儿童随伯氏,南来今只一身存。——韩愈《过始兴江口感怀》(3) 又如:伯氏(长兄,哥哥);伯兄(长兄);伯氏(长兄);伯歌季舞(比喻兄弟情感和好融洽);伯姊(大姐)(4) 伯父。父亲的哥哥 [fathers elder brother]汝伯何由发如漆。——杜甫《醉歌行》(5) 又如:伯舅(对母亲的哥哥的称呼;古时帝王对异姓诸侯的称呼);伯叔(伯父叔父);伯娘(伯父的妻子);伯翁(父亲的伯父;丈夫的伯父);伯姑(大姑母)(6) 对年龄较长的男子的尊称 [uncle]将伯助予。——《诗·小雅·正月》(7) 女子对丈夫的尊称 [husband]自伯之东,首如飞蓬。——《诗·卫风 ·伯兮》(8) 古代统领一方的长官 [local official]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礼记·王制》(9) 又如:伯叔(周王朝对同姓诸侯的称呼);伯长(古代对地方官的泛称)(10)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 [count]秦伯素服郊次。——《左传·僖公三十三年》(11) 又如:伯甸(以伯爵而居甸服)(12) 王覇。通“霸” [master]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庄子·大宗师》一朝而伯。——《荀子·儒效》桓公五伯之上也。——《韩非子·难四》伯者莫高于齐桓。——《汉书·高帝纪下》衰则五伯扶其弱。——《汉书·诸侯王表》壤长地进,至乎伯王。——《汉书·严安传》(13) 又如:伯余(黄帝的臣子。古代传说最初制造衣裳的人);伯道(霸道);伯王(霸王)(14) 姓(15) 另见 bǎi伯 bà〈名〉(1) 通“霸”。原指春秋时诸侯的首领 [chief of feudal princes]穆公任之,强配五伯、六卿施。(五伯,即五个盟主,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成相》(2) 又如:伯气(霸气)词性变化--------------------------------------------------------------------------------◎ 伯 bà〈动〉(1) 称霸 [dominate;tyrannize]一朝而伯。——《荀子·儒效》
一、姓氏源流  伯(bó)姓源出有四:  1、出自嬴姓,起源于夏朝初年东夷族的后人,始祖为伯益,以祖名为氏。据《风俗通》载:伯姓出自“嬴姓,伯益之后。”伯益本是黄帝后裔。舜时任东夷部族首领,曾佐禹治水,立有大功。禹得位后,曾想让位给伯益。伯益推辞不受,躲避到箕山之阳。后来,禹的儿子启得天下,建立夏朝,杀死了伯益。伯益起初在舜的属下作官,以调驯鸟兽出名,受赐姓“嬴”。故伯益也是嬴姓祖先,其后代中有嬴政,即秦始皇。伯字本意有管理一方的长官之意。益为东夷首领,故称伯益。伯益的后人有的以祖名“伯”字为姓,称伯氏。  2、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裔,始祖是伯夷,亦以祖上行次为氏。起源于西周初年。武王伐纣时,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曾经扣马拒谏,请求停止武力伐纣。武王不听,一举攻灭殷商,建立周朝。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采食野菜树果,终被饿死。伯夷是孤竹国君的长子,其后以行次为姓得伯姓,称伯氏。  3、出自荀姓,起源于春秋时期,始祖为荀林父,以祖字为氏。荀林父字伯,世称荀伯。其孙荀阁,以其祖父功高,遂用其祖父之字“伯”为姓,称伯阁,世代子孙乃成伯姓,称伯氏。  4、出自伯字开头的双字复姓所简改。在我国早期的历史上,有许多以伯开头的双字复姓,如伯成氏、伯皇氏、伯常氏等,宋朝更有女真族的伯德氏出现,这些复姓后来很少能够见到,极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后人将姓简化成了单姓的伯氏,形成另一支伯姓。  5、出自柏氏所讹改。远古时有“柏”氏,后讹传为“伯”氏,而形成了另一支伯氏。  得姓始祖:伯益。伯氏历史悠久,不是别的姓氏可比得上的,因为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他们是源自上古圣君虞舜时的贤人伯益,算起来已有4000多年的渊源。《风俗通》上有,“嬴姓,伯益之后”的记载。而《竹书纪年》上也有“费侯伯益出就国。”方面的论调。伯氏的始祖伯益,是上古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曾经佐舜调驯鸟兽,被赐姓为嬴,成为后世神采飞扬的嬴姓家族的始祖。后来又曾佐禹治水有功,所以,当禹年迈时,曾有意把天下禅让给他,可是他却坚决不肯受,夏禹在后继无人的无奈情况下,才把天下传给贤明的儿子启。自此,结束了君王禅让制,开创了我国历史上4000多年家天下的局面。伯益的后裔可能大多数姓了嬴,而伯氏出现于我国历史上迟至2000多年前春秋时代。故伯氏后人奉伯益为伯姓的得姓始祖。另伯夷、荀林父亦为伯氏的祖宗(见上“2”、“3”姓源介绍)。 [编辑本段]二、迁徙分布  (缺)伯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风俗通》载:“嬴姓,伯益之后,太宰嚭,字子余,姓伯氏,州犁之子,为吴太宰。”“伯”字,在古代是老大的意思,因此古代兄弟中老大名字中常有伯字,兄弟多以伯、仲、叔、季等来表示相传如嬴姓的祖先禹臣伯益。商朝末年的名士伯夷等,他们的后代中都有以祖先名字中的“伯”字作为姓氏,称为伯氏。春秋时,齐、晋、郑、宋、鲁等国公族名仕的后人里均出现了“伯”氏。另有一说,远古时有“柏”氏,后讹传为“伯”氏,而形成了另一支伯氏。此外,在我国早期的历史上,有许多以伯开头的双字复姓,如伯成氏、伯皇氏、伯常氏等,宋朝更有女真族的伯德氏出现,这些复姓后来很少能够见到,极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后人将姓简化成了单姓的伯氏。(余略)伯姓望出河东郡(今山西省黄河以东一带地区)。 [编辑本段]三、历史名人  伯 嚭:姓伯,名嚭(pǐ 音匹),故亦称伯嚭(或作“帛喜”、“白喜”、“帛否”、“伯喜”),字子余。楚大夫伯州的犁之孙,出亡奔吴,以功任吴国太宰。善于逢迎,深得吴王夫差宠信。吴破越后,他接受贿赂,许越婿稽,并进谗言杀害伍子胥。吴亡后,降越为臣。后被越王句践所杀。  伯 牙:春秋时人。善鼓琴,学琴于成连,三年不成。成连使至东海蓬莱山,闻海水澎湃、群鸟悲号之声,情有所移,心有所感,琴艺大进。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传为其作品。与锺子期善,能穷其意趣。后子期死,痛世无知音,不复鼓琴。虽是传说中的人物,但人们却宁肯信其有,不肯信其无,因为他的《高山流水》以及他与钟子期的“知音”佳话,均已成了千古绝唱。  伯 乐:春秋时人。或说姓孙,名阳,亦称阳子。善相马,据《淮南子·道应》说他是秦穆公的臣子,曾荐方九堙为穆公相马,认为相千里马必须“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其观点对后人启发极大。难怪人们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感叹。相传有骐骥伏盐车上行,见而长鸣,伯乐下车泣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闻于天。年长,荐九方堙于穆公。堙相马,不辨马之雌雄、颜色,穆公不悦。伯乐以为相千里马在于“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伯 达:西周成王进人。或以为宣王时人。伯达与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称周之八士。  伯 宗: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公元前?-公元前576)。贤而好直言。晋景公六年以“鞭之长,不及马腹”谏止晋攻楚。其含义为“虽然晋国强大,也无力战胜楚国”。现代汉语的成语“鞭长莫及”由此而来。每上朝时,妻子常规劝他:“您好直言,那些行为不端的人都厌恶您,一定有祸到您身上!”他不听。后来在栾弗忌之难中,果然被进谗言而遭杀害。 [编辑本段]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东郡:①指今山西省。②秦置河东郡,治安邑,辖晋西南地区。东晋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蒲州镇,按即刘裕灭后秦时)。隋唐为蒲州河东郡。隋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明并河东县入蒲州。③唐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蒲州,节度使治太原(今太原市西南)。④宋有河东路,治并州(太原府,今太原市),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金分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治平阳(今临汾),北路治太原府。  2、堂号  伯益堂:古有个贤人叫伯益,他就是伯姓的始祖。舜时任东夷部族首领,曾佐禹治水,立有大功。禹得位后,曾想让位给伯益。伯益推辞不受,躲避到箕山之阳。故伯氏后人以“伯益”作为伯姓的堂号。  ============================================================

伯的起源 伯的起源


文章TAG:怎么  男子  岁到  100  111伯的伯怎么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