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和枢纽什么意思,灌溉渠道与排水沟道灌排相邻灌排相间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来源:整理 编辑:汇众招标 2023-01-30 07:39:45
本文目录一览
1,灌溉渠道与排水沟道灌排相邻灌排相间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按排涝设计标准,排涝面积根据图上高程和你的设计确定(具体就是你的排水沟能汇集哪些地方的水)根据面积算出流量,根据流量试算确定尺寸1949年后, 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新建。 1961年建成了三盛公拦河闸和总干渠引水枢纽工程, 并开挖了贯穿后套灌区东西长180公里的总干渠, 总干渠上建有4座分水枢纽, 分别为各大干渠调控水量。
2,贵州夹岩水利工程黔西分干渠段有几个标段
2008年底,中央作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新增安排了包括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在内的一批重大项目。今年10月,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将正式破土动工。 工程将在两岸青山中辟出水道,将乌江干流的三岔河水源引出来加以利用,解决黔中地区41.8万人饮水和65.14万亩耕地灌溉缺水问题。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大型的调水工程,是我省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它分为水源工程、灌区工程和供水工程,总投资为50.17亿元。 年调水量可达7亿立方米的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是贵州省首个大型跨地区、跨流域水利调水工程。工程拟在位于长江流域的乌江干流三岔河修建总库容10.8亿立方米的水库,将水引入黔中地区十多个县(市)的49个乡镇,解决这些地区的农业、工业、生活、城市等用水,覆盖面积达4711平方公里。干渠总长为156.5公里,总灌溉面积65.23万亩,可以解决39.5万人畜饮水困难。
3,都江堰的建成起到什么作用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运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垒山的东侧,让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的困扰,而北半壁又免于干旱之苦。几千年来,岷江在这里变害为利,造福农桑,将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并进而促进了整个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到66.87万公顷,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都江堰是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36县(市、区)1003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防洪灌溉作用,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4,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的工程问题
目前在黔中水利枢纽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若解决不好这些矛盾,一方面会给工程项目本身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将会使工程建成后的有效利用率大打折扣,甚至成为影响整个工程的长期重大隐患。其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2.1流域水环境问题突出,水源工程河段水质污染严重 2.1.1工业生产污染。六盘水市的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岔河流域,周边毕节所属市、县工业也有一定分布。环境污染和隐患主要是国有大企业生产排放。水矿、水钢等6个大型国有企业及部分地方企业已相应建设了废水处理设施,但有的企业由于设施落后或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废水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目前区内地方煤炭工业的实际产能已达4 000多万t,相当于规划控制总产量的2倍;其中多数企业因不能稳定达标排放或基本无废水处理设施,而严重污染影响区域水环境。此外,六盘水大湾一带非法铅锌冶炼厂虽大多已依法取缔,但个体户利用遗留废渣洗选铅锌,致使三岔河及其支流河水发黑,铅、锌污染严重。2.1.2城市生活污染。目前六盘水市5万m3/d城市污水处理厂及500 t/d垃圾处理场已建成并运行,但辖区及周边由于设施建设及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部分生活污水和垃圾尚未及时收集处理,直接对流域区水环境造成相应的污染影响。2.1.3水土流失严重。目前流域区上游生态环境质量最差、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除毕节的威宁等相关地区外,主要集中在大湾、大河、汪家寨等3个镇。但是因行政管辖或经费等方面的原因,该区域基本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治理,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因此,即使丰水期时辖区的工业全部停运整顿,三岔河干、支流的水也都会因污染和泥沙淤积变黑。三岔河突出的水污染所造成的严重水质问题,有可能成为工程效益发挥的关键性制约因素,同时也可能成为整个水利枢纽工程的无穷后患。但工程环评报告却一定程度上忽略或回避了流域区环境污染尤其是水污染对工程本身造成的环境影响这一突出的现实问题。2.2工程灌区和供水工程调节水库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工程灌区和贵阳供水工程涉及到桂家湖等8座水库水质,其由于总磷、总氮等营养物指标超标,不能完全满足国家GB3838-2002Ⅱ或Ⅲ类标准要求。其中桂家湖等4座水库总磷、总氮等营养物浓度水平都在Ⅳ~劣Ⅴ之间,水质相对较差。尤其是红枫湖,近年来不仅富营养化更加严重,而且氟化物超标,浓度还不断攀升。因此,工程灌区和供水工程调节水库目前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压力大。如果工程建成运行后,其长期严重污染的水源水与已不同程度污染的调节水库水污染叠加,可能造成调节水库原水质受到水源水的二次污染而不同程度下降,从而导致整个供水“受益区”出现新的水质安全等问题。
5,坎儿井与都江堰两种水利工程是如何因地制宜发挥作用的
坎儿,意 井穴,为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盆地的地下水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加上地面坡度特大等情况,从而构成了开挖坎儿井在自然条件上的可能性。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四部份组成。首先在地面由高至底打下井口,将地下水汇聚。然后,在井底修通暗渠,将地下水引到目的地,才把水引到地面。这样保证了地下水不会因炎热及狂风而被蒸发或污染。涝坝将水蓄起以供人使用。整个都江堰枢纽可分为堰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其中堰首包括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此外还有内外金刚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属建筑。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运、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用。“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位于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外江位在西,又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行洪;内江位在东,是人工引水总干渠,主要用于灌溉,又称“灌江”。鱼嘴决定了内外江的分流比例,是整个都江堰工程的关键。内江取水口宽150米,外江取水口宽130米,利用地形、地势使江水在鱼嘴处按比例分流。春季水量小时,四成流入外江,六成流入内江以保证春耕用水;春夏洪水季节时,水位抬高漫过鱼嘴,六成水流直奔外江,四成流入内江,使灌区免受水淹。这就是所谓“分四六,平潦旱”。此外,在古代还使用杩槎来人工改变内外两江的分流比例。杩槎是一种以数根圆木为骨架,外覆竹席,内灌泥沙的截流物体。当需要时,只要在一侧的江面放置若干座杩槎,便能减少该侧的水量。一般在春季来水较少时使用这种方法截流外江,增大内江的水流供给,待春耕结束水位上涨后,再砍去杩槎,使水流恢复正常。1974年以后,在外江口建造了永久性水闸,从而取代了杩槎来实现围堰和泄洪。宝瓶口同飞沙堰配合具有节制水流大小的功用,是控制内江进水量的关键。内江水流经过宝瓶口流入,灌溉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在洪水期间,内江水位提升高过飞沙堰,洪水就进入外江流走,再加上宝瓶口对水流的约束,达到了防洪的作用。内江水流进宝瓶口后,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沿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断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原上一千余万亩农田。飞沙堰起到溢洪排沙的作用,原名“侍郎堰”,唐高宗龙朔年间(661年—663年)筑成,是内江的溢洪排沙通道,故名。飞沙堰是金刚堤下段710米处的一个缺口,位于虎头岩对岸,宽240米,堰顶高过河床2米。飞沙堰将超过灌区需要的江水自行排到外江,使成都平原免受洪涝;又能将水中裹挟的大量砂石利用离心力从这里湃到外江,避免淤塞内江、宝瓶口和灌区。飞沙堰遵循“低作堰”的原则,即堤顶低作与对岸标准台顶等高,使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的内江水漫过堰顶流入外江。如果遇到特大洪水,堰体会自行溃堤,让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内江水位达到水则十四划时,流量为385立方米每秒,即够灌区春耕用水。若飞沙堰堰顶高度与此水位相齐,则内江水超出十四则时,多余的江水即可从飞沙堰溢去外江。此外,飞沙堰下游不远的宝瓶口有很好的控水作用,即便内江的流量高达3000 立方米每秒,宝瓶口的进水量也在700立方米每秒左右。沿金刚堤而下的急流受宝瓶口限流所阻,在口外形成一个洄水沱,即伏龙潭。加上飞沙堰对面突入内江的虎头岩对水流,砂石的导引作用,洪水便连同大量泥沙翻过飞沙堰,排往外江。据当代实测,岷江内江流量超过1000立方米每秒时,便有40%的洪水和98%泥沙从飞沙堰排出。飞沙堰顶高的调节,加上宝瓶口的限流、虎头岩的导引,即可保证引水区既有足量清水,又无洪涝威胁。新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蒸发量大,坎儿井利用暗渠引用天山山脉的冰雪融水,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免去了运水之劳。都江堰位于四川盆地成都平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利用独特的蓄水技术储蓄水源,实行灌溉。二者都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有利条件来发展,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
6,关于都江堰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分,称为“离堆”。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仍发挥着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水利专家仔细观看了整个工程的设计后,都对它的高度的科学水平惊叹不止。比如飞沙堰的设计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这个堰,平时可以引水灌溉,洪水时则可以排水入外江,而且还有排砂石的作用,有时很大的石块也可以从堰上滚走。当时没有水泥,这么大的工程都是就地取材,用竹笼装卵石作堰,费用较省,效果显著。 都江堰这一带风景优美,有不少名胜古迹,又是一处十分理想的游览胜地。都江堰一带有二王庙、伏龙观、安澜索桥等名胜古迹。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建筑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价值的单体或连接的建筑群。”。都江堰水利工程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科学内涵,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为什么都江堰举世闻名? 1.1. 硕果仅存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规模宏大、布局科学、费省效宏,代有兴建,历经2260而不衰,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也是世界水利史上设计施工最完美、最先进、最科学独一无二的无坝式引水枢纽,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1.2. 可资借鉴的治水哲学思想和管理经验。都江堰源远流长,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而“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指导思想,其实质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水哲学,它强调的是要充分掌握河流的流势和其它自然条件,加之利用和正确引导,利用有利条件消除不利因素,同时要随时间、地点和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把工程做好。这一治水哲学思想不仅对过去,而且对我们今天的水利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3. 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由都江堰而产生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诸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等处的人文景观;改建鱼嘴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词、书画的水文学等,在中国历史文化上占有一席之地。
7,都江堰都是由几部分组成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你指的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吧!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 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建于公元前256年,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到66.87万公顷,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鱼嘴分水堤:“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飞沙堰:“泄洪道”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 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宝瓶口: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都江堰是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36县(市、区)1003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蜀郡郡守李冰率领蜀地各族人民创建了都江堰这项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都江堰工程至今犹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灌区范围的扩大,从1936年开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浆砌卵石技术对渠首工程进行维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设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滩、低作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没有改变,都江堰以其“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经济效益大”的特点享誉中外、名播遐方,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修建在岷江出山口处。这里群山环抱,大江中流,气势恢宏,景色绝佳。堰功人物,代代相济;文人墨客,多会与此。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灵岩寺,翠月湖,紫坪铺等。 都江堰灌区是四川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物华天宝,地杰人灵”,历史上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灌区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市华彩及城镇风光,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灌区水利,星罗密布,各展风韵,各具特色,令人赏心悦目,“人民渠、东风渠、三合堰、通济堰,碧水荡伯;黑龙滩、三岔湖、鲁班水库,湖光涟滟;龙泉洞穿,天工开物,灵水泉涌”。全灌区呈现出“长龙地上走,银河天际流;彩虹起深谷,高峡出平湖”的壮丽图景。 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杰作。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文章TAG:
灌区和枢纽什么意思灌区 枢纽 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