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郗道茂哪一年被王献之休公元几几年出处是哪里

  未有出处。从书中可推测出一个大概的时间段。应该是公元373年到公元377年这段时间之内的事。  王献之休郗道茂是因为新安公主司马道福想嫁给王献之。司马道福,原先是桓温次子桓济的妻子,而桓济因为和桓熙合谋,想杀桓温指定的继承人、他们的说说桓冲,事败后被徒长沙。司马道福于桓济离婚,同年,桓温病逝。这一年是公元373年。所以说,郗道茂被休,至少是公元373年以后的事(晋书列传第六十八)。  而至于为什么说是公元377年之前。因晋书列传第五十中对王献之的描述有这么一段话“起家州主簿、秘书郎,转丞,以选尚新安公主。”这意思是说,王献之刚开始的时候,是任了家所在州府的主簿、秘书朗,然后转为府丞,以尚新安公主。这里还是没有说具体什么时候,但是,后文中又有这么一段话“谢安甚钦爱之,请为长史。安进号卫将军,复为长史。”这是说,谢安请王献之为长史,到了谢安进卫将军的时候,又请为将军府的长史。也就是说,王献之在被谢安征辟为长史之前,就尚了公主。即,至多是到王献之第一次被谢安征为长史前,就尚了公主。  我们再看谢安,谢安是在376年领扬州刺史、中书监、录尚书事,这个时候,他应该不会征王献之为他刺史府的长史,因为这个刺史长史和王献之任的那个府丞地位是相当的,让一个尚了公主的人平级调动,似乎不太可能,不说司马家族面子上不好过,王献之家族也是没面子的事。而中书监等等的属官里也没有长史这个配置。(晋书列传第四十九、晋书志第十四(晋书之职官志))。  然后,谢安在太元二年(公元377年)升为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及幽州的燕国诸军事、假节。然后在公元380年,进号为卫将军。那么,377年这个时候,谢安征召王献之为长史最合适。那么,相应的,王献之休郗道茂最晚不会超过377年。(晋书列传第四十九)  于是373年到377年之间,王献之休郗道茂,尚了新安公主。

郗道茂哪一年被王献之休公元几几年出处是哪里

2,歙县的文化

歙县,秦始置县,古称“新安”,自隋唐以来,历为州治、府治所在地,史称“徽州府”。歙县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也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明清两代辉煌近四百年的徽商故里。歙县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列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1986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新安画派独树一帜,新安医学拔萃医林,徽派艺术技艺精湛,徽派建筑纳徽四雕于一体,在古建艺苑中占重要一席,文房四宝中有“两宝”:徽墨和歙砚出自歙县,还有徽菜、徽剧、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派盆景等。“徽州学”已成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并立的三大地方学之一。如今的古徽州城内,古桥、古塔、古街、古巷、古井、古坝、古楼、古坊,交织着古朴的风采;四乡村镇,处处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明清时期的民居、祠堂、牌坊随处可见,共建有250多座,比较成规模的有棠樾牌坊群、许国石坊等,有“牌坊之乡”美称。秀丽山水与古朴建筑交融化合,使人步入歙县,既仿佛踏入清丽的山水画廊,又仿佛走进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歙县文化的代表是徽州文化。徽州文化是基于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而形成的。南宋以来,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 歙县四乡,风俗迥异,除了共同的节日以外,各地还有不相同的风俗节日,西乡有岩寺的“上九”(正月初九)、堨田的“四月八”、潜口的“六月二”等,民间都要筹集款项,建台演戏,四乡的农具家具、生活用品、竹木器具云集到村镇上来交流销售,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如今,还保留着这些传统的风俗节日,不过内容更加充实,真正变成了规模很大的物资交流会。东乡也有风俗节,如大谷运的“六月一”、汪满田的“六月十”、桃坑的“六月半”、桃岭的“七月半”、竦坑的“十月半”等,俗称“保熟节”、“庆熟节”。在这些节日里,有的用面粉做咸淡面包,有的做油煎米果,有的裹粽子,都为的祈求风调雨顺,五谷大熟。并有用面包、米果、粽子互送亲戚,以示“撒福”,相互祝愿。南乡和北方的许多地方,还有社节,俗称“土地节”。二月春分和八月秋分,为一年中的“二、八”社节。过去,人们要去社公祠、土地庙祭拜,祈求年景大熟。有的地方还要剪些寸长的麦杆与黄豆炒在一起,到田畈里去祭拜,谓之“炒虫”。这一天,小孩子要剃光头,谓之“除虫窝”。意思是祈求无虫无病,五谷丰登。 二千多年的县建制历史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不仅在城镇而且在歙县的乡村,到处可以寻觅到深厚的历史。由于历代战火波及较少,歙县很多千年以上建制的村,仍然古韵犹存。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起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和村。歙县境内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有:许村镇、渔梁村、棠樾村。许村镇位于歙县西北部,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曾是古徽州通往安庆、池州的必经之地。现有保存较完好的元明清时期古建筑200余处。2006年,在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的名录里,许村古建筑群名列其中,包括了高阳廊桥、五马坊、大观亭、薇省坊、观察第、大邦伯祠等十五处元明清古建筑。国务院核定并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歙县共有7处文物保护单位名列其中,具体是叶村洪氏宗祠、长庆寺塔、棠樾古民居、北岸吴氏宗祠、北岸廊桥、昌溪周氏宗祠、员公支祠榜上有名。 至此,歙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至13处。国宝单位的增加对于提升歙县的历史文化品位、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具有重大意义。渔梁村位于歙县徽城镇,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唐代已具雏形,整体建筑格局保存完整,渔梁坝和水运码头是村落最有特色的要素。古村落内现存传统古建筑占古村落建筑总数的65%。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有320处。村落沿江有一条东西向主街,垂直该街则衍生出10余条小巷,是颇具特色的古徽州商业街巷。棠樾村位于歙县郑村镇,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以牌坊群闻名于世。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牌坊群旁,还有男女二祠,建筑规模宏大,砖木石雕尤为精致,如今已修复如旧。歙县深渡镇阳产村、漳潭村、漳岭山村,歙县北岸镇瞻淇村,歙县许村镇许村,歙县雄村乡卖花渔村、雄村村于2013年8月7日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歙县的文化

3,浙江江山的传统文化习俗

在浙江江山,春节除夕与春节,通称过年。旧时,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神上天,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洗刷炊具、拆洗帐被,称为“扫烟炱”。然后杀年猪、年鸡(旧时忌讳“杀”字,改说“旺”)、包粽子、做年糕、米糕准备年货。除夕傍晚以猪头、鸡、豆腐饭、酒等祭拜祖先和“社公”、“社母”,谓“谢年”或“辞岁”。年夜饭菜肴丰盛,须备鱼,寓意年年有余。饭后,家长给儿童分“压岁钱”。是夜,通宵不眠,合家“守岁”,谓“坐年夜”。解放前,债主常在此夜手执灯笼上门讨债,穷人常外出躲债,俗称“做皇帝”。 正月初一早餐吃面或年糕,象征延年益寿,年年高升。初四日开始,亲友之间相互拜年,礼物(俗谓果子包)一般为荔枝、桂圆、红糖、枣等。拜年活动往往延续整个正月。解放后,过年中一些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已废,代之以“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新春茶话会”等活动。80年代起,大都用江山白毛乌骨鸡酒、十全大补酒、双宝素等作为拜年礼物。 立春俗谓“新春大如年”。旧时民间要用饭、豆腐等祭品祭拜天地,即做新春,谓之“迎春接福”。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叫灯节。旧时,灯节活动从十五日“上灯”开始,家家门前悬挂灯笼或各式各样的花灯。十五日,城镇举行灯会,开展舞花灯活动。有龙灯、狮灯、鱼灯、马灯、茶灯等。正月廿日谢灯,各种活动基本结束。俗谚:“过了正月廿,龙上天,佛归殿,娜妮(姑娘)做花线,老太婆拆破片(补被衣服),读书学生归书院。”解放后,元宵舞灯活动,被其他文娱活动所代替。1797年以后渐又恢复。 江山地杰人灵,文化厚重。历史上出过9个尚书、240多名进士,民国有赫赫有名的(三毛一戴)戴笠、毛人凤、毛森、毛万里,全部是中华民国时期的重量级人物,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过伟大的贡献!!!现有江山籍“两院”院士5名。 有历史文化古镇——廿八都,镇连三省,方言13种,姓氏140多个,明清古建筑群保存十分完整。有堪称中国制瓷工艺活化石的三卿口古瓷村。始编于北宋江的《清漾毛氏族谱》,被确定为首批国宝级珍贵档案遗产,由国家档案馆收藏。 风俗 风味食品 有米糕、薯花、米焦、米豆腐、麻糍、粽子、年糕。 除夕与春节、立春、元宵、清明、立夏、端午、六月六、中元、中秋、重阳、冬至。 民风淳朴,正直好讦,不畏强暴,不惧艰险,敢闯好斗,刻苦耐劳,勤于创业,注重乡情,危难相助,勤劳俭朴,团结互助,勇于开拓 宗教 佛教 南朝萧梁时代,佛教传入江山。县内较早的寺庙,有建于梁天监五年(506)的峡口国泰寺,建于天监十八年的城内海会寺(初名龙华寺)、施水寺等。五代后晋天福七年(942),湖州兴国寺高僧法湮在张村乡琚丰村建琚源寺。 道教 据旧志记载,唐贞元初,鄱阳(今江西波阳)人詹妙容曾在江山修炼。解放后,道士法事活动渐少。 基督教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德籍传教士汤铭星来江山传教,建立中国内地会福音堂江山分堂。民国14年(1925),上海基督教内地会派加拿大籍传教士韩耀基(女)、高维义罗(女)来江山传教,在县城文明坊樟树巷设教堂,称江山基督教内地会。 方言 境内方言主要有江山话、廿八都话两种。江山话属吴语,通行于全市,南部(上路乡)与北部(下路乡)略有差别,不影响彼此交际。廿八都话属官话,当地人称“正字”,通行于廿八都镇。 民间谚语:“春雾晴,夏雾雨,秋雾霜,冬雾雪。” “天红霞,呒水泡茶” “春寒多雨水。” “雨天挑稻草--越挑越重”江山地杰人灵,文化厚重。历史上出过9个尚书、240多名进士,民国有赫赫有名的(三毛一戴)戴笠、毛人凤、毛森、毛万里,全部是中华民国时期的重量级人物,对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过伟大的贡献!!!现有江山籍“两院”院士5名。 有历史文化古镇——廿八都,镇连三省,方言13种,姓氏140多个,明清古建筑群保存十分完整。有堪称中国制瓷工艺活化石的三卿口古瓷村。始编于北宋江的《清漾毛氏族谱》,被确定为首批国宝级珍贵档案遗产,由国家档案馆收藏。 风俗 风味食品 有米糕、薯花、米焦、米豆腐、麻糍、粽子、年糕。 除夕与春节、立春、元宵、清明、立夏、端午、六月六、中元、中秋、重阳、冬至。 民风淳朴,正直好讦,不畏强暴,不惧艰险,敢闯好斗,刻苦耐劳,勤于创业,注重乡情,危难相助,勤劳俭朴,团结互助,勇于开拓 宗教 佛教 南朝萧梁时代,佛教传入江山。县内较早的寺庙,有建于梁天监五年(506)的峡口国泰寺,建于天监十八年的城内海会寺(初名龙华寺)、施水寺等。五代后晋天福七年(942),湖州兴国寺高僧法湮在张村乡琚丰村建琚源寺。 道教 据旧志记载,唐贞元初,鄱阳(今江西波阳)人詹妙容曾在江山修炼。解放后,道士法事活动渐少。 基督教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德籍传教士汤铭星来江山传教,建立中国内地会福音堂江山分堂。民国14年(1925),上海基督教内地会派加拿大籍传教士韩耀基(女)、高维义罗(女)来江山传教,在县城文明坊樟树巷设教堂,称江山基督教内地会。 方言 境内方言主要有江山话、廿八都话两种。江山话属吴语,通行于全市,南部(上路乡)与北部(下路乡)略有差别,不影响彼此交际。廿八都话属官话,当地人称“正字”,通行于廿八都镇。 民间谚语:“春雾晴,夏雾雨,秋雾霜,冬雾雪。” “天红霞,呒水泡茶” “春寒多雨水。” “雨天挑稻草--越挑越重”江山历史悠久,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建县,1987年撤县设市。 春秋战国时,江山为姑蔑一部分。春秋末国属越国,战国后期属楚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属会稽郡太末县。新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太末县为末治县,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恢复太末县名。先后属末治县、太末县。东汉初平三年(192),析太末县西部置新安县,属会稽郡新安县。三国时期孙吴宝鼎元年(266),划会稽郡一部置东阳郡,属东阳郡新安县。西晋太康元年(280),改为信安县,南朝陈天嘉三年(562),东阳郡改为金华郡,隋朝初年,又易名婺州,607年复为东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析信安县之南川置须江县,以城南有须江得名,隶属越州总管府衢州,为江山建县之始。武德六年,属婺州管辖,垂拱二年(686),恢复衢州,江山属衢州信安县,689年复置须江县,属衢州。 五代后唐长兴二年、吴越宝正六年(931),钱鏐因县南有江郎山,改须江县为江山县,南宋咸淳三年(1267),改名礼贤县,1276年复名江山。 清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后,属衢州军政分府管辖。民国元年,直属于省。三年,省以下设道,属金华道,16年废,24年,属省第五行政督察区,37年,改隶第三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6日江山县解放,属衢州专区。1955年改属金华专区。1985年分设金华、衢州两市,属衢州市。 1987年11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江山县,设立江山市(县级),属衢州。

浙江江山的传统文化习俗


文章TAG:为什么社公叫新安公为什么  什么  社公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