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沉降观测怎么做

首先是要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确定沉降观测的频率要根据施工周期,主体阶段一般是每个周观测一次,主体封顶后是一年四次,竣工验收后一年一到两次。特殊情况根据实际增加观测频率。
沉降观测记录的内容为:工程名称、不同观测日期和不同工程状态下根据水准点测量得出的每个观测点高程与其逐步沉降量的记录。

沉降观测怎么做

2,沉降观测记录是什么时候开始做

?般建筑物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

沉降观测记录是什么时候开始做

3,软基沉降观测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1、将水准点引导观测点附近,设立临时水准点(不能放在有沉降和有机械碰撞的位置) 2、制作沉降板 3、埋设沉降板 4、对埋设的沉降板进行第一次测量,并且记录观测日期、时间、天气、气温、司仪器人员等 5、正常路基填筑压实后要测量,平常每天一次测量,记录 6、随着填筑完时间的过去,以后可逐步延长观测时间,3天、5天。。。。 7、资料整理,将每次观测的沉降量与时间用直角坐标表示出来 8、计算沉降速率,供路面施工判断用

软基沉降观测的主要步骤有哪些

4,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点一般什么时候做

建筑物确定需要进行沉降观测的,在工程开工之初做好沉降点。一般放在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及沿外墙每10-15米处或每隔2-3米根住基上。如有帮助望采纳。

5,沉降观测次数和时间有何要求

沉降观测的次数和时间,应按设计要求确定。一般第一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设稳固后及时进行D民间建筑每加高1层应观测1次,工业建筑应在不同荷载阶段分别进行观测,整十施工时间的观测不得少于4次。建筑物和构筑物全部竣工后的观测次数:第一年4次,第二年2次,第三年后每年1次,至下沉稳定(由沉降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判定)为止。观测期限一般为:砂土地基2年,粘性土地基5年,软土地基10年。当建筑物和构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的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几天1次的连续观测,同时应对裂缝进行观测口

6,沉降观测什么时候做

一般认为建筑在砂类土层上的建筑物,其沉降在施工期间已大部分完成,而建筑在粘土类土层上的建筑物,其沉降在施工期间只是整个沉降量的一部分,因而,沉降周期是变化的。根据工作经验,在施工阶段,观测的频率要大些,一般按3天、7天、15天确定观测周期,或按层数、荷载的增加确定观测周期,观测周期具体应视施工过程中地基与加荷而定。如暂时停工时,在停工时和重新开工时均应各观测一次,以便检验停工期间建筑物沉降变化情况,为重新开工后沉降观测的方式、次数是否应调整作判断依据。在竣工后,观测的频率可以少些,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的大小而定,一般有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半年与一年等不同周期。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对重点观测和科研项目工程,若最后三个周期观测中每周期的沉降量不大于2倍的测量中误差,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一般工程的沉降观测,若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可认为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应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根据编制的沉降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稳固后及时进行。一般高层建筑物有一层或数层地下结构,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基础局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待临时观测点稳固好,方可进行首次观测。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比较的基础,其精度要求非常高,施测时一般用N2级精密水准仪,并且要求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观测两次,比较观测结果,若同一观测点间的高差不超过±0.5mm时,我们即可认为首次观测的数据是可靠的。随着结构每升高一层,临时观测点移上一层并进行观测,直到+0.00再按规定埋设永久观测点(为便于观测可将永久观测点设于+500mm),然后每施工一层就复测一次,直至竣工。扩展资料地基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都会产生沉降,如果地基沉降,尤其是差异沉降,超出建筑物允许范围,轻则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重则导致房屋开裂倾斜、路基沉陷、堤坝坍塌等。为了及时了解地基在建筑物荷载作用下的沉降以及沉降变化趋势,以便提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很多工程都需要设置沉降观测。如果工程建在软土地基上,则要进行预压加固来消除地基沉降,加固过程中也必须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及时分析地基的加固程度,确定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再进行卸载。一些现场试验,如静载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等,也需要获得沉降观测结果,才能根据p~s曲线确定承载力。通过沉降观测可积累经验资料,反算地基变形参数,为今后的工程设计计算提供依据。沉降观测按部位可分为表层沉降观测、深层(分层) 沉降观测和断面沉降观测。经过多年的发展,沉降观测方法不断完善,观测仪器类型也越来越多,但不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仪器适用于不同的工程地质条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深层沉降观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沉降观测

7,什么工程在工程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应进行沉降观测沉降观测成果应

1)下列建筑物应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进行沉降观测:①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②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如南京河西地区)上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③加层、扩建建筑物;④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⑤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分析的工程。⑥地基基础工程未及时办理质量监督手续或出现严重质量问题、质量事故的;⑦桩基、地基基础或主体结构工程的验收未经质监站监督的或使用期间因周边设施的施工可能会造成影响,或房屋外观有严重缺陷(如倾斜、开裂)的已使用工程。[《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10.2.82) 测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下列成果:① 沉降观测成果表;② 沉降观测点位公布图及各周期沉降展示图;③ v-t-s(沉降速度、时间、沉降量)曲线图;④ p-t-s(荷载、时间、沉降量)曲线图;⑤ 建筑物等沉降曲线图(加固工程或做变形、裂缝分析时); ⑥ 沉降观测分析报告。详见[《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5.1.8

8,什么情况需要做沉降观测什么情况不需要做

地基好不做.地基不好和换填的应做
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10.2.9条 下列建筑物应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进行变形观测: 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 2.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 3.加层,扩建建筑物; 4.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 5.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 (本条为黑体字,强条!)
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应该由有资质的监测单位结合设计文件要求来设置,并进行观测。 图纸上没有要求做沉降观测的,凡属于下列范围工程都必须作沉降观测。 10.3.8 下列建筑物应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进行沉降变形观测: 1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建筑物; 2 软弱地基上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建筑物; 3 处理地基上的建筑物; 4 加层、扩建建筑物; 5 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 6 采用新型基础或新型结构的建筑物。 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10章。

9,什么是工程基坑监测建筑物沉降观测

建筑物沉降观测,指对被观测物体的高程变化所进行的测量。工程基坑监测是指在基坑工程施工及使用期限内,对基坑支护体系及周边环境实施的监测、监控工作。有多种监测技术和信号传输处理方式。根据青冶工程(QYETC)技术人员的经验,一般有监控专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可视化监测软件等几类配套工具,反应时间可控制在1s范围内,采样频率可达100Hz,完全能够做到实时监测,为工程建设提供信息化支持。监测报表和监测报告1.工程概况2.监测项目及监测点平面和立面布置图3.采用的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4.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监测结果过程曲线5.监测结果分析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Technical Code for Monitoring of Building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基坑监测的处理过程也可以分为以下过程:1.监测目的2.确定监测项目3.测点布置4.监测方法、主要仪器及精度要求5.监测频度6.监控报警7.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在建筑基坑施工及使用期限内,对建筑基坑及周边环境实施的检查、监控工作。 1 开挖深度超过5m、或开挖深度未超过5m但现场地质情况和周围环境较复杂的基坑工程均应实施基坑工程监测。2 建筑基坑工程设计阶段应由设计方根据工程现场及基坑设计的具体情况,提出基坑工程监测的技术要求,主要包括监测项目、测点位置、监测频率和监测报警值等。3 基坑工程施工前,应由建设方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对基坑工程实施现场监测。监测单位应编制监测方案。监测方案应经建设、设计、监理等单位认可,必要时还需与市政道路、地下管线、人防等有关部门协商一致后方可实施。
严格来说要肥槽土方回填土完成后方可停止观测,但若基坑周边变形监测结果长期稳定也可停止观测

10,地铁如何实施沉降监测如果发生沉降如何实时监测的

1、它是一套监测系统的东西,是24小时监测的,是专人负责的。2、它的沉降不能超过5mm,所以要特别小心啊。3、监测一般由地铁部门的监测部门来操作的。它是一种电脑全自动化的监测。
沉降观测即根据建筑物设置的观测点与固定(永久性水准点)的测点进行观测,测其沉降程度用数据表达,凡三层以上建筑、构筑物设计要求设置观测点,人工、土地基(砂基础)等,均应设置沉陷观测,施工中应按期或按层进度进行观测和记录直至竣工。随着工业与民用建筑业的发展,各种复杂而大型的工程建筑物日益增多,工程建筑物的兴建,改变了地面原有的状态,并且对于建筑物的地基施加了一定的压力,这就必然会引起地基及周围地层的变形。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沉降观测记录的内容为:工程名称、不同观测日期和不同工程状态下根据水准点测量得出的每个观测点高程与其逐步沉降量的记录。  1)沉降观测的仪器及方法  沉降观测宜采用精密水准仪及铜水准尺进行,在缺乏上述仪器时,也可采用精密的工程水准仪(带有符合水准器)和刻度精确的水准尺进行。观察时应使用固定的测量工具,人员也宜固定。每次观察均需采用环形闭合方法或往返闭合方法当场进行检查。同一观察点的两次观测差不得大于1mm,水准测量应采用闭合法进行。  采用二等水准测量应符合±0.3√n(mm)的要求;  采用三等水准测量应符合±0.6√n(mm)的要求。  (n为水准测量过程中水准仪安设的次数)  2)沉降观测的次数和时间  沉降观测的次数和时间,应按设计要求,一般第一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设稳固后及时进行。民用建筑每加高一层应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应在不同荷载阶段分别进行观测;施工单位在施工期内进行的沉降观测,不得少于4次。建筑物和构筑物全部竣工后的观测次数,第一年4次,第二年2次,第三年后每年1次,至下沉稳定(由沉降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判定)为止。观测期限一般为:砂土地基2年,粘性土地基5年,软土地基10年。当建筑物和构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的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几天1次的连续观测,同时应对裂缝进行观测。  建筑物的裂缝观测,应在裂缝上设置可靠的观测标志(如石膏条等),观测后应绘制详图,画出裂缝的位置、形状和尺寸,并注明日期和编号。必要时应对裂缝照相。裂缝宽度可用刻度放大镜观测。  3)其他  观测点编号一栏内各测点的编号应与沉降观测示意图中的编号一致。  工程状态:  对一般民用建筑以某层楼面(或标高)为状态标志;对工业建筑以不同荷载阶段为状态标志。  每次沉降观测,应检查每一次观测用相邻观测点间的沉降量及累计沉降量。如果沉降过大或沉降不均匀,应及时采取措施。
......gps是不大可能做地铁沉降检测的 兄弟gps精度哪怕是实时后处理 也无法满足检测环境下要求的高程精度所以有关沉降的检测肯定是用水准的这就是为什么经纬仪退出历史舞台 测距仪退出历史舞台了 水准仪还在大范围使用的原因就是因为全站仪和gps都不能满足监测环境下的高程要求新闻所说gps在地铁中的应用我估计主要是做在前期控制沉降的话大多数在施工期间使用水准后期使用高精度全站 比如leica的2003等

文章TAG:沉降观测什么时候开始做沉降  沉降观测  观测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