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量词 函 的意思

套,引申为量词:书函。信一函(信一封)。
量词:与代表可计数或可量度物体的名词连用或与数词连用的词或词素,常用来指示某一类别,为名词所指派的物体可按其形状或功用而被归入这一类别。

量词 函 的意思

2,出版载体包括哪些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

按照文献的出版形式可以分为图书、期刊、报纸、特种文献(政府出版物、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专利、标准、档案、会议文献、产品样本等)。按照文献的载体形式,可以分为手写型文献、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视听型文献与机读型文献。按照文献的创作、使用与加工深度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一次文献(Primaryliterature)、二次文献(Secondaryliterature)、三次文献(Tertiaryliterature)与零次文献(Zeroliterature)。

出版载体包括哪些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

3,请问什么是图书的勒口护封函套和环衬

1,勒口是平装书的封面前口边大于书芯前口边宽约20~30mm,再将封面沿书芯前口切边向里折齐的一种装帧形式。 2,从护封这个名词本身来看,并不能完全说明或只能部分说明它的含义。当然,护封的任务是保护封面的。在通常情况下,书籍在运输的过程中,是用纸包裹好了的,以免在途中遇到脏物而受到损害。但到了书店之后,保护书籍的是护封。我们可以想象,读者在书店里好奇地拿起一本书,翻阅书的内部,但大多数的读者仍把它放回去,继续选择他需要的书籍。这样一来,一本书往往要经过许多只手的翻阅以后才卖出去,必然会受到一些损害,而护封被弄脏或破损之后还可以换上一张新的。此外,摆在橱窗里的书籍,由于光线和日光的照射,容易褪色和卷曲变形,那么护封就能减轻这种受损的情况 但护封最重要的是另一个任务,即护封能帮助销售。它是读者的介绍人,它使读者注意它,靠近它,向读者介绍这本书的精神和内容,并鼓励读者购买这本书。 3,函套多用厚纸板外裱以蓝布(也有用绫锦者),随书的大小、厚度而制。函套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四面包裹,露出书的上下口,称半包式;另一种是将书的六面全部包裹,称全包式。除厚纸布面函套外,还有夹板和木匣两种外包装,夹板式是用两片与书同大小的木板,夹于书的上下,再用布带捆牢。木匣则是按一部书的大小,制成木匣,将书装入。 4,无论打开正反面封面.总有一张连接封面和内页的版面.叫做环衬.目的在于封面和内心的牢固不脱离。精装书的环衬设计也很讲 究.采用抽象的肌理效果、插图、图案.也有用照片表现.其风格内容与书装整体保持一致。 但色彩相对于封面要有所变化。一般需要淡雅些.图形的对比相对弱一些.有些可以运用四方连续纹样装饰.产生统觉效果.在视觉上产 生由封面到内心的过渡。

请问什么是图书的勒口护封函套和环衬

4,图书收藏中的善本是什么意思

善本是一种关于古籍、手稿、文献等纸质出版物的概念。在书稿流传中,常常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版本;而其中经过仔细的校勘、抄写、印刷等修缮所得到的珍贵、优秀的版本,即称为“善本”,有比较高的收藏、流传的价值。经名家校正的善本,是读书人、藏书家争相搜购的珍品。有些学者更会记下校雠经过,撰成“校勘记”,附于定本末后,是后世治学考证的重要参考资料。总体而言,可归结为两个标准,一是内容上无错讹,二是注解上能更接近文章本义。所谓无错讹,一方面是指完整,既没有遗漏,也没有多余,这是针对书在印刷或抄写时可能在校对方面出现的错误而言;另一方面,是指书本身与原文文字符合,这是针对书的内容在传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而言。因为时间越早的版本在文字上应该越接近原书,因此,《文物法》规定,凡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以前出版的图书,都在国家法律保护之内,不得走私出口。这里只是在时间上大致划定了一个界限,并不绝对,1795年之前的书未必便是“善本”。而在注解上更接近文章本意,则是从人们对书的内容的理解这一角度来说的。因为许多古书因成书久远,读起来文字障碍颇多,要想弄懂作者原意,往往需要借助前人注疏。比如我们现在所阅读的先秦著作,大多都需要借助汉代以来的注解。因此,这个注解的版本也相当重要。一般而言,自然是学问越高的人做的注解越好;另一方面,那些御用文人受政治力量驱使而做的穿凿附会的解释则没多大价值。因此,注者不受政治干扰、思想独立也至关重要。除以上两个标准,也有人从印刷技术、用纸敷墨、装帧技巧等方面考虑,认为古代印刷、装帧得比较好,或者纸张、墨水精良的书也算是“善本”。这是从书籍本身的艺术性来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对善本的概念不断完善,最后形成了现在通用的“三性”、“九条”说。三性书籍应具备较高的历史文物性;书籍应具备较高的学术资料性;书籍应具备较高的艺术代表性。九条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明代刻、抄写的图书;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

5,关于图书是什么

哈哈,我还是要答 图书是通过一定的方法与手段将知识内容以一定的形式和符号(文字、图画、电子文件等),按照一定的体例,系统地记录于一定形态的材料之上,用于表达思想、积累经验、保存知识与传播知识的工具。 (一)图书的概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图书的定义是:凡由出版社(商)出版的不包括封面和封底在内49页以上的印刷品,具有特定的书名和著者名,编有国际标准书号,有定价并取得版权保护的出版物称为图书。 图书是以传播知识为目的,用文字或其它信息符号记录于一定形式的材料之上的著作物;图书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种特定的不断发展着的知识传播工具。 “图书”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萧相围世家》,刘邦攻入咸阳时,“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这里的“图书”指的是地图和文书档案,它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图书是有区别。进一步探求“图书”一词的渊源,可追溯到《周易·上系辞》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这个典故上来,它反映了图画和文字的密切关系。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却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文字起源于图画。图画和文字确实是紧密相连的。古人称各种文字形态为“书体”,写字的方法为“书法”“书“字还被作为动词,当“写”讲,如“罄竹难书”、“奋笔疾书”、“大书特书”等等。以后,“书”便进一步被引申为一切文字记录。如“书信”、“文书”“刑书”、“诏书”、“盟书”等等。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于图书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到了今天,人们已经不再把一创文字记录都称作“书”了。例如文书、书信、诏书、盟书,虽然都带有“书”字,但已不包括在图书的范围之内。古文记载,其内容多是记事性质的,如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其作用主要是为帮助记忆,以便需要时检查参考,其性质相当于后世的档案。以后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这些记录的材料可以改变成总结经验、传授知识的工具。于是便出现了专为传授知识、供人阅读的著作。这样,图书一词便取得了较新而又较窄的意义。到后来,凡不以传播经验、传授知识、供人阅读为目的的文字记录就不算图书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有意识她运用文字来宣传思想,传播知识,同时也逐步地形成了一套书籍制度,而处理日常事务的文件又形成了一套文书制度。于是,图书与档案就逐渐被区分开了。 在我国古代,人们曾对图书下过不同的定义。例如:从图书的内容方面出发的就有:“百氏六家,总曰书也”(《尚书·序疏》)。从图书形式上出发的则认为:“著于竹帛谓之书”(《说文解字·序》)。显然,这些定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的,不可能对以后的发展作全面的概括。但上述定义已经正确地揭示了当时书籍的内容和形式特征,并且把“书”看作是一种特指概念,把它与原始的文字记录区别开来。经过了长达数千年演变,作为图书内容的知识范围扩大了,记述和表达的方法增多了,使用的物质载体和生产制作的方法发生了多次的变化;因而也就产生了图书的各种类型、著作方式、载体、书籍制度以及各种生产方式。 所有这些,便促使人们对图书有了较系统而明确的概念。 直到今天,图书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迟到这样一些有趣的现象:对于“图书馆”和“图书情报工作”等概念来说,“图书”是广义的,泛指各种类型的读物,既包括甲骨文、金石拓片、手抄卷轴,又包括当代出版的书刊、报纸,甚至包括声像资料、缩徽胶片(卷)及机读目录等新技术产品;而在图书馆和情报所的实际工作中,人们又要把图书同期刊、报纸、科技报告、技术标准、视听资料、缩微制品等既相提并论,又有所区别。在前者与后者有所区别的时候,图书所包括的范围就大大缩小了,这是狭义的“图书”。 (二)构成图书的要素 从竹木简牍到今天的各类图书,不管其形式和内容如何变化,只要认真地加以考察和分析,就可以看出它们都具有下面这样几个要素: 1.要有被传播的知识信息。 2.要有记录知识的文字、图像信号。 3.要有记载文字、图像信号的物质载体。 4.图书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也是产生图书的基本条件。

文章TAG:图书载体形态中的函是什么意思图书  载体  形态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