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船形屋是那个名族的特色房子

黎族的传统住房

船形屋是那个名族的特色房子

2,我要一些民俗建筑的名称

黎族人有名的"船形屋", 羌族碉楼, 哈尼族蘑菇房, 傣族竹楼 ,苗族吊脚楼, 客家土楼只有这么多了.

我要一些民俗建筑的名称

3,那个名族有特色房子

羌族,他们房子的屋基很特别;侗族,吊角楼;哈萨克族,大多住帐篷……
黎族的传统住房

那个名族有特色房子

4,有哪些少数民族有干栏式建筑

中国的长江流域以南以及东南亚,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北部,苏联西伯利亚和日本等地南方少数民族中 有傣族 僳僳族 基诺族 布依族 水族 毛南族 黎族(特殊的干栏建筑 船屋) 德昂族 佤族 布朗族等
干栏在中国古时候的长江以南地区曾广泛采用,后来逐渐减少,现在只存在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如今仍以干栏为主要住房的,有傣族的竹楼、壮族的麻栏、侗族的木干栏、黎族的船形屋、水族的木楼等。其中傣族的竹楼是以竹为主要建筑材料,每家有篱笆围成的小院,种有芭蕉等热带植物,极富生趣。壮族的麻栏吸收了较多的汉族建筑手法,木材用量增加。侗族的木干栏建造工艺较高,尤其是村寨中的鼓楼及风雨桥,显示出惊人的木工技巧。 各族的民居虽同属干栏式,但仍各有千秋,而且互有影响,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

5,黎族有哪些有名建筑

这个还真不知道的呢,不过呢,以下建筑特点你可以参考一下  黎族的居民村落,多是被高大的阔叶林和灌木林围绕着。因此,在村落外边看不见居住房屋,而且富有亚热带的村落风光,是黎族同胞住地共同的景色特征。  “船形屋”  船形式住宅是黎族人民的传统住房,它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干栏”。在汉族“金字塔”形屋尚未传入黎族地区之前,船形屋曾是海南岛黎族人民的主要住房形式。由于这类房多呈斜向半架空或水平低架空状,故又可称之为干栏建筑的派生类型,是黎族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住宅类型。  船形屋的特点是,平面是纵长方形,整个屋子由前廊和居室两都分组成。整个屋顶共如船只形,以竹木构架,藤条捆扎,茅草盖顶,接到地面,屋内不隔间,对头开门,门上屋檐伸展,檐下为休息、置物的场所,一般不设窗户,据说开窗会有“恶鬼”进入屋内,作祟人畜,引起疾病。所以整个房间阴暗,通风采光差。总之,船形屋有防风避雨,冬暖夏凉,还略可兼顾通风的优点。目前,船形屋尚流行于白沙、昌江、东方、乐东、保亭、琼中等县的部分地区。  金字塔式茅屋  它不是黎族原有的,而是黎族人民从汉族那里学来的。其优点是省工省料、通风采光好、易排水等,其特点是整个屋子呈长方形,屋顶用金字顶代替圆拱形的船形顶,屋檐较高,正门在屋前方,有单间、双间、三间、四间和庭院式等多种。  金字屋由前廊、生活室(也叫过厅或客厅)、卧室和厨房组成,入门后就是门厅,过厅两侧为卧室和厨房。房间以过厅最大,一般约为15平方米左右,卧室约10平方米左右,厨房约8平方米左右,过厅是生活起居的中心,在后墙正中多设有神台或神阁架,祀奉祖先。卧室内有木制或竹制睡床和其他一些物品等,厨房置有炉灶、水缸、炊具、烘物架等。  另外,黎族还有居住砖瓦房的,类似内地排房式的家属宿舍。  三石灶  黎族地区的炉灶--三石灶(亦称品字炉灶,马蹄形灶)设在室内,其主要原因是:黎族人民过去经济文化落后,生活困难,冬天只好在居室内生火取暖;黎族地区多蚊虫及疟疾病,室内烟熏火燎的作用有驱蚊避疫之效;还有照顾火种的需要。黎族人住宅,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属于同一个系统,同一源流的,但也存在一些差异,各个方言区各有特色。
《甘工鸟》

6,56个民族的房名的名称

01 汉族 02 蒙古族03 回族04 藏族 05 维吾尔族 06 苗族07 彝族08 壮族09 布依族10 朝鲜族 11 满族12 侗族13 瑶族14 白族15 土家族 16 哈尼族17 哈萨克族18 傣族19 黎族20 僳僳族 21 佤族22 畲族23 高山族24 拉祜族25 水族 26 东乡族27 纳西族28 景颇族29 柯尔克孜族30 土族 31 达斡尔族32 仫佬族33 羌族34 布朗族35 撤拉族 36 毛难族 37 仡佬族38 锡伯族39 阿昌族40 普米族 41 塔吉克族42 怒族43 乌孜别克族44 俄罗斯族45 鄂温克族 46 崩龙族 47 保安族48 裕固族49 京族50 塔塔尔族 51 独龙族52 鄂伦春族53 赫哲族54 门巴族55 珞巴族 56 基诺族
我来介绍一下几个民族的民居特色: 我是壮族人,我们壮族的房屋都是木头做的。屋顶盖瓦片。分上中下三层,下层养家禽,中间住人,上面放东西。侗族的房子与壮族差不多。由于南方潮湿炎热,所以人住的地方都尽可能远离地面,所以我们住第二层。傣族的房屋为一层,但是也将房子架空,远离地面,他们的房子多用竹子做,比较小,房顶用稻草或椰子叶覆盖。2.土家族的房屋一般靠山靠水,成老虎坐山形,多数人住干栏屋。有的是吊脚楼或立柱悬。3.满族传统建筑形式是院落围矮墙,院内有影壁,立有,供神明用的“索罗杆”。住房一般为3间或5间。4.傣族的房子都是单幢的,四周有空地,各家自成院落。芒市等地的傣族住宅,多土墙平房,每一家屋内间隔为三间,分卧室、客堂。西双版纳州则完全是干栏式建筑,楼上住人,下栖牲畜。上层近梯处有一个角来做主人的卧室,其余便是大一大开间,中央是一个火塘,煮饭烹茶,都在火塘上,主客聚谈,也都围炉或蹲或坐。屋顶用瓦或木板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或木板。
我来介绍一下几个民族的民居特色: 1.北京最著名的可谓是“北京四合院”了。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房(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可以种 花草树木等。四合院是一种封闭性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一家人聚在一起,真是其乐融融。所有房间的门都是对着中心庭园的。 2.陕北的窑洞也是一大特色。它一般修在朝南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向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一员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间为正窑,有的分前后窑,有的一进三开。 3.还有藏族的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内壁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为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第二层为居住层。 4.侗族的吊脚楼也值得一提。它多为外廊式的小楼房,楼下饲养牲畜,楼上住人,第三层楼上设卧房。 纳西族的木楞房十分有趣,它以圆木为材料,平齐长度,两端砍成接口,首尾相嵌构成的墙体,人们在墙体原木间的缝隙抹上牛粪或泥,以避风寒。然后在架起檩条,铺上木片瓦,压上石块,构成基本房型。和我们现在居住的房屋,真的相差很多。 5.还有西藏帐房﹑ 6.拉枯族的桩上竹楼等 7.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 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 木结构平顶; 8.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 9.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 10.中 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 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7,黎族衣食住行

  要说现在的黎族,这些习俗毕竟已经改变许多了,要说以前的,你可以参考下面的看看:   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 黎族有自已的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曾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现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黎族以农业为主,也有手工业、饲养业和商业。黎族地区沿海渔业、盐业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橡胶生产基地之一。 黎族传统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两种。船形屋是竹木结构建筑,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构;金字形屋以树干作支架,竹片编墙。   黎族人性格豪爽、能歌善舞,黎族的歌舞有其独特的魅力。现在,在海南“竹竿舞”已成为海南最富有特色的舞蹈表演。   习俗   黎族习俗孩子长到十三,四岁便要搬到“隆闺”去居住,不与父母同住。“隆闺”是黎语,大意是“不设灶的房子”。男子自己上山备料盖“隆闺”,女人由父母帮盖,大多建在父母住屋附近或村边较偏僻的地方。“隆闺”有男女之分,大小之别,男子住的称“兄弟隆闺”,女子住的叫“姐妹隆闺”,大的住三五人,小的仅住一人,是黎族青年男女由相识到定情的小房子。隆闺”的式样和住屋相似,不过要狭小得多,室内一般不间隔。“隆闺”仅开一个非常矮小的门,只可弯腰而入。   禁忌:平常忌讳别人当面提及自己先辈的名字;部分地区对猫禁杀忌食。   婚俗   “夜游”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的一种独特形式,它与“隆闺”有密切的联系。每当夕阳西下,男青年们便穿戴整齐,跋山涉水到远山别村的“姐妹隆闺”去,通过对歌和吹奏口弓、鼻箫来寻找情人。可以说是真正的自由恋爱。进入“姐妹隆闺”需要有一番才智,首先。男子要以歌叩门,女方若同意他进来,就回应一首歌;若不同意,就丢去一首不开门歌,男子只得另找它枝。待到男子进得门来,还不可随便乱坐,要对唱见面歌和请坐歌才行。坐下后,男子便要开门见山地表明来意,说明是来找情侣还是来求婚的,女子回应是否已有情人。要是进入的“隆闺”里姑娘多,不知哪个姑娘愿投情,男女便要唱试情歌,愿意的姑娘自然就会回应他的。接下来,那种表达爱情的对歌声、口弓声和鼻箫声就会此起彼落,直到情投意合。情投意合后,男方就向女方送银元、铜钱、针、布衫、腰篓、竹笠等等物品,作为同床过夜的礼物。往后相互邀约,夜间常来常往。这种往来关系,有的达一月半年,有的达二三年。当然,也有花谢蒂落的,那就互唱断情分离歌。之后便互不干涉,各自寻找新的情人去。   如果一对黎家情人恩爱难断,需缔结秦晋之好时,他们便把婚事告诉自己的父母。然后,男方一家的父母兄弟就要选定吉日,带上聘礼,这其中一定要精心采摘槟榔,到女方一家去提亲。槟榔要挨家挨户的送,让大家给予美好的祝愿,因为槟榔象征做婚姻常绿常新,预示男女双方相亲相爱,和睦美满。黎族称“放槟榔”或“放衣服”。   食俗   黎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做米饭的方法一是用陶锅或铁锅煮,与汉族焖饭的方法大体相同。另一种是颇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节众筒,装进适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用餐时剖开竹筒取出饭,这便是有名的“竹筒饭”。若把猎获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盐,放进竹筒烧成香糯饭,更是异香扑鼻,是招待宾客的珍美食品。香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用香糯米焖饭有“一家香饭熟,百家闻香”的赞誉。   “雷公根”是一种黎族同胞经常食用的野菜,与河里的小鱼虾或肉骨同煮,是极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药用,能消炎解毒。“南杀”是黎族同胞过去常吃的小菜,但“南杀”制作的卫生条件不易掌握,现已很少制作和食用了。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只有在节庆或贵客登门时才能吃到,有“鱼茶”和“肉茶”两种。   食鼠也是黎族的风俗,无论是山鼠、田鼠、家鼠、松鼠均可捕食。食鼠时,先把鼠投入火中烧一会,然后刮去毛,除去内脏,再烤或烧即可。   黎族同胞大多嗜酒,所饮之酒大多是家酿的低度米酒、番薯酒和木薯酒等。用山兰米酿造的酒是远近闻名的佳酿,常作为贵重的礼品。   黎族同胞平时都喜欢嚼槟榔,吃法是将槟榔削成瓣,用栳叶包住,配上石灰膏和烟丝,放入口中细嚼,可使人像喝了酒、面色发红,精神焕发。常吃槟榔还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故黎族同胞视槟榔为健体长寿食品。   典型食品:竹筒饭是黎族的传统风味食品。此外还有“祥”,是黎族风味菜,有两种,即汉语称为“鱼茶”和“肉茶”;糯米饼。   节庆   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   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过春节前,家家年饭、酿年酒,舂“灯叶”(即一种年糕)。灯叶可存放一段时间,即变得很坚韧,可用利刀切片,再烤或炸,别有风味。除夕傍开始祭拜祖宗,吃年饭,喝年酒。初一都要闭门守在家中,初二才出门访亲探友,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摸虾,并举行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喜庆活动,直至正月十五才告结束。   “三月三” 黎族特有节日。每年的三月三这一天,具有敬老美德的黎於同胞带上自家腌制的山菜、酿好的米酒、做好的糕点去看望寨内有威望的老人;年青的男子则结伙外出狩猎、打鱼,姑娘们烤鱼、煮饭。夜幕降临,小伙子们跳起了传统的黎族舞蹈,男女青年对唱山歌,互诉衷情。青年男女要穿戴着美丽的民族服装,到传说中的娘母洞前祭拜祖先,然后共同娱乐,相看意中人。相中后,男女双方吃一种嵌入糖心的“灯叶”糕饼。姑娘则把亲手编织的七彩腰带系在小伙子的腰间,小伙子也会把耳铃穿在小姑娘的耳朵上或把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

文章TAG:黎族的住房名称是什么黎族  住房  名称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