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与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有什么区别

顾名思义,前者主要针对施工现场的地震安全,是项目施工时需要进行的评估。后者可以是已建成的房屋、楼宇或规划中的建设进行的地震安全评估。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与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有什么区别

2,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相关内容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根据对建设工程场址和场址周围的地震与地震地质环境的调查,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通过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工程等多学科资料的综合评价和分析计算,按照工程类型、性质、重要性,科学合理地给出与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址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结果。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场地和场地周围区域的 地震活动环境评价、地震地质环境评价、断裂活动性鉴定、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等。

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相关内容

3,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内容与步骤是什么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跨越了地震学、地震地质学和地震工程学等学科,以地震的源、传播路径、场地条件三方面的地震环境为基础,从工程角度去研究地震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地震发生以后的传播、衰减规律和场地地震效应,确定建设工程所需的地震动参数,具体评价内容可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综合分析;近场和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综合评价;场地工程地震条件研究;建立地震烈度与地震动衰减关系;地震危险性确定性分析;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区域性地震区划工作;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地震小区划。大致的工作步骤为:  1)首先根据地震地质构造资料、地球物理资料和地震资料,估计工作区内的未来地震活动性。  2)再根据地震烈度和地震强震记录资料得到本区的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估计场地的地震基本烈度和基岩地震动参数。  3)最后再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估计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的影响,估计场地土层地表、不同深度的地震动参数和地震地质灾害。对于一个地区,则应再根据此地区多个场点的结果,给出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等值线图和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图,合称为地震小区划图;对于跨越活断层的工程,还要估计此断层可能产生的位错。

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内容与步骤是什么

4,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还给出场地的什么结果

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还给出场地的其他结果:①某地质时期的,本区断裂活动情况、构造区域整体稳定情况;是否有活动断层、断裂。②地震情况况,可能级别。地震安全性评价:在对具体建设工程场址及其周围地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地球物理场环境、地震活动规律、现代地形变及应力场等方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按照工程所需要采用的风险水平,科学地给出相应的工程规划或设计所需要的一定概率水准下的地震动参数(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地震动时程等)和相应的资料。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划分为以下四级:a) Ⅰ级工作包括地震危险性的概率分析和确定性分析、能动断层鉴定、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b) Ⅱ级工作包括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c) Ⅲ级工作包括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区域性地震区划和地震小区划。d) Ⅳ级工作包括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
①某地质时期的,本区断裂活动情况、构造区域整体稳定情况;是否有活动断层、断裂。②地震情况况,可能级别。仅供参考。
1. 某地质时期的,本区断裂活动情况、构造区域整体稳定情况;是否有活动断层、断裂。2. 地震情况况,可能级别。3. 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在对具体建设工程场址及其周围地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地球物理场环境、地震活动规律、现代地形变及应力场等方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4. 按照工程所需要采用的风险水平,科学地给出相应的工程规划或设计所需要的一定概率水准下的地震动参数(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地震动时程等)和相应的资料。

5,编制地震安全评估报告需要勘查现场吗

当然需要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在对具体建设工程场址及其周围地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地球物理场环境、地震活动规律、现代地形变及应力场等方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先进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按照工程所需要采用的风险水平,科学地给出相应的工程规划或设计所需要的一定概率水准下的地震动参数(加速度、设计反应谱,地震动时程等)和相应的资料。中文名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评价分级数目4级施行日期2002年1月1日快速导航相关规定评价分级应用相关内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根据对建设工程场址和场址周围的地震与地震地质环境的调查,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通过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工程等多学科资料的综合评价和分析计算,按照工程类型、性质、重要性,科学合理地给出与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址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结果。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场地和场地周围区域的[1]地震活动环境评价、地震地质环境评价、断裂活动性鉴定、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等。相关规定中国地震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清理规范第一批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有关要求的通知[1]附件:需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确定抗震设防要求的建设工程目录(暂行)一、核工程核电厂;核燃料后处理厂;核供热站;核能海水淡化工程;高放废物处置场;其他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放射性污染的核设施建设工程。二、水利水电工程参照行业标准NB35047-2015《水电工程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包括:坝高超过200m或库容大于100亿m3的大(I)型工程,以及位于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0.10g及以上地区内坝高超过100m的1、2级大坝。
别的省市我不知道,吉林省省内的若干家设计院在省发改委的环资处吧,备一个案,然后就可以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了。 不过我想谁着今后越来越规范,可能要出相应的资质。

6,建筑如何防震

预防措施  地震区划是根据可能的地震破坏程度和强地面运动参数的大小所做的地震区域划分。地震安全性评价系指对具体建设工程区域或场地周围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活动性、地形变等的研究,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按照工程应采用的风险概率水准,科学地给出相应的工程规划和设计所需要的有关抗震设防要求的地震参数和基础资料。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即可作为该具体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  重大工程与生命线工程的地震破坏,危害性大,损失严重,有时会造成城市功能的瘫痪,因此,相对于一般的建筑结构,要求对重大工程与生命线工程提高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  施工要求  使建筑物具有抗震能力  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于工程结构物的破坏而造成的。因此,加强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提高现有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抗震设计是根据设防要求和规范进行的,而施工要根据设计进行。抗震设计与施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良好的抗震设计应尽可能考虑下述原则:选择坚硬地;结构体形要均匀规整;提高结构和构件的强度和延性;设计多道抗震防线;防止脆性和失稳破坏。  现有工程结构的抗震鉴定与加固  现有工程结构由于建造年代不同,依据的设计规范不同,结构形式不同,因而其抗震能力差别较大。特别是历史较长的结构,往往没有考虑抗震设防,应当进行抗震鉴定,并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抗震加固,提高抗震能力。  工程结构的减震、隔震技术  建筑物遭地震波的侵袭而会破坏,利用隔震技术缓解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冲击,是有效防御地震的新方法。如:用特种橡胶、多层铅芯和钢芯做成建筑物的支撑坐垫等技术都能达到隔震消能、缓冲地震能量的效果。
设计的时候会按照这待建造地区的抗震设防等级来设计建造的结构,在施工工艺上也有相应的抗震、减震的做法
这个问题很大,我还是简单说几句。建筑防震对一般的建筑抗震如住宅楼抗震要求7级在设计的时候把地震荷载考虑进去,再进行配筋就行了;对已有的建筑物进行抗震设防时,可以通过建筑加固的方式如进行基础加固,柱梁的加固等等。当然对于抗震要求特别高的如台北101,也可以通过阻尼器来调节震动频率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还可以通过改变建筑基础的自由度来进行抗震如地震发生时建筑基础及其上部主体作为一个整体允许发生一定的移动从而来减小地震的作用,当然这种方法对建筑基础的要求会特别的高。
在日本的建筑施工中,对于抗震有三种构造概念:耐震、制震和免震。1.耐震为最一般级别,重要用在矮层修建外。2.制震则是让建筑物在地震晃动中,集中在一个地方造成损害,但其他地方不会发生损毁。其中一 种做法是在建筑物中放置各种球体,让这个部分吸收地震能量,等地震过后,只需把这部分换掉就行,建筑其他地方不会发生问题。还有比较普遍的做法则是放置油压器装置,其作用相当于保险丝,基本上在高层建筑中,每层都会放置一个以上这种装置。3.免震技术运用的成本过高,而且也不是每个地块的地基都适合。 所以,现在日本大多数建筑采用的标准基本都是制震的标准。
从行业来讲: 国家有专门的规范,建筑类专业的人一般都要懂,像土木啦,建筑学啦,都要懂。 设计完后会有审批的。从个人设计来讲: 学学《结构动力学》等力学知识吧。 很难想象,一个脑袋里没有最基本力学概念的人,在设计建筑物时会完全避开抗震设计雷区。 建筑的防震应该从概念设计就开始了。

7,地震危险性分析是怎么回事

地震危险性分析是指在未来不同年限下,对工程建设场地可能遭受到的地震影响程度作出科学评价的工作。该项工作是在对工程建设场地所在的地震与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详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场地及周临地区可能发生的所有地震影响,采取严格的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给出在未来不同年限下场地遭遇到不同地震影响程度的概率水平。地震影响程度可以用烈度、加速度峰值、加速度反应谱值、地震动持续时间等来表述。地震危险性分析,是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内容之一。
地震危险性分析是指在未来不同年限下,对工程建设场地可能遭受到的地震影响程度作出科学评价的工作。该项工作实在对工程建设场地所在的地震与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详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场地及周临地区可能发生的所有地震影响,采取严格饿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给出在未来不同年限下场地遭遇到不同地震影响程度的概率水平。地震影响程度可以用烈度、加速度峰值、加速度反应谱值、地震动持续时间等来表述。地震危险性分析,是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工作之一。地震危险性分析包含潜在震源识别、地震发生概率、地运动衰减规律、场地条件影响和小区划、震害预测和抗震防灾工程决策等诸方面。 潜在震源识别  识别指定地区或建设场地的邻近地区内可能发生强烈地震的潜在震源,主要根据地震地质对发震断层的调查结果,同时也借助于历史地震资料和当前地震活动仪器记录资料的分析。并根据对每个震源的了解程度,给出合理的震源模型。例如,对已知断层确切位置和长度的震源可模拟为点源;已知断层主要走向但确切位置不详的震源可模拟为线源;以及断层位置和方向都不清楚的震源可模拟为面源。 地震发生概率  对于每一个潜在震源,一般都是从这个地区地震历史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不同震级的地震发生的概率分布。同时,把对这个地区从地震地质角度得到的地震活动性的知识运用到分析中,使所得结果更为可靠。对于地震发生的概率模型,一般采用波桑模型,即假定地震的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互相独立的。目前已有许多新的模型出现。 地运动衰减规律  指定地区或建设场地的地运动,随潜在震源距离的不同,可能发生地运动强度衰减的规律。不同强度的地运动,可用地震烈度或地面运动参数表达,它们可根据已知潜在震源的不同震级、地震发生概率和震源距离的概率分布求得。影响地震作用强度的因素很多,诸如震源情况、地震波的传播情况等,因此,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场地条件影响  主要是场地土的地质以及地形地貌对地震作用的影响。考虑场地影响的途径大体上有两种:①对场地土进行分类,并对每类场地土给出不同的地运动参数衰减公式。②用解析的方法分析场地土对地震运动的影响。如先求得基岩上的地运动参数,再考虑覆盖层土的震动反应,从而得到地面上包含场地土影响的地运动参数。 震害预测  在预期的不同强烈程度的地震作用下,对可能导致的各种工程破坏、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其他灾害作出合理的估计。地震灾害可分为原生灾害、次生灾害,以及再次生灾害。震害预测就是要建立以概率形式给出地震作用同这些地震灾害之间的关系,为制订减轻地震灾害计划提供依据。预测方法分为两种:①经验方法。主要通过大量历史震害资料的分析得出建筑物破坏与强度的关系、某类结构倒塌率和地运动反应谱的关系等。②理论方法。主要是将地运动输入到结构计算模型中计算结构反应,分析这种反应与结构破坏的对应关系。关于经济损失、人身伤亡数目的预测,都已建立了一定的分析模型。 抗震工程决策  对一个地区或建设场地在已知可能遭遇的地震作用或破坏、损失发生的概率的情况下,从安全和经济的角度出发,对工程结构设防标准、防震措施选择最优方案。

文章TAG: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给出场地的什么结果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