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济源市什么时候脱离焦作管辖成为市的

1988年撤县建市,1997年实行省直管体制.

济源市什么时候脱离焦作管辖成为市的

2,河南济源是地级市还是县级

济源现已改为地级市,河南省早就批准过了,只是国家后来才批准,不过济源虽是地级市了,可它却是光杆司令一个,底下连一个归它管的县都没有,直接掌管几个乡镇,挺搞笑的,我家是济源的。呵呵。河南台的天气预报最后不就有济源吗?它不肯定就是地级市了? 车牌是单独豫U不是焦作的豫H

河南济源是地级市还是县级

3,济源和焦作的区号为什么是一样的

为了减少长途费,而且改区号话费也很多的。济源电话一般6开头,也就是说03916可以作为济源的标志。
因为济源市在1997年之前是焦作下面的一个县经河南省委批准,济源从1997年元 月1日起实行省直管体制。后来升级成地级市 但是区号还是沿用0391
我是焦作的。原来济源是焦作的下辖县级市,在通讯等方面都和焦作一样的区号。
你好!济源与焦作不是一个级别的市,济源是焦作分出来的一个市,和县级市是一个类型的打字不易,采纳哦!

济源和焦作的区号为什么是一样的

4,济源到底是县级市还是地级市啊 县级市的话属于那个市

济源市是县级市,不过在河南省按省辖市对待。行政代码,邮政编码,身份证编码都用得焦作市的。因为它以前就是焦作管辖的一个县,后来改成县级市。
济源属于河南省18个地级市之一。河南最年轻的一个市!济源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很有潜力,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最少面积最小,发展很好的地级市,中部崛起中原城市群之一
县级市
济源市是地级市是河南18个地级市之一@由于某些系统的陈旧仍把济源归在焦作之下!银行系统,稍稍先进了一点把济源归在郑州下!呵呵!济源市地地道道的地级市@有谁再说济源市是县级市我跟他急@

5,谁知道我们济源的历史

济源市历史悠久,上古时代这里就是夏朝故都,夏代第六代君王少康迁都原,即今济源市区西北部火车站一带。商代济源一带有向国、召国。西周、东周时期,济源一带有原、樊、向、苏、单等诸侯国。春秋战国 济源一带先属郑国,后属晋国,再后属韩、魏。 秦代(前221-前206) 济源境内设轵县。一说属三川郡,一说属河内郡。 汉代(前206-220) 济源境内设轵县、波县(今裴城一带)、沁水县(今王寨一带) 。三国时代(220-280)济源境内设有轵县、沁水县,属魏国河内郡。 西晋(281-316)时济源境内有轵、沁水二县,属河内郡。 东晋(317-420)时期,济源属前秦。 北魏后分为东魏和西魏。济源东部属东魏,境内有轵、沁水二县。西部属西魏,境内设有邵郡。辖苌平县。 北周(558-580)和北齐(551-577)时期,沁水县并入轵县,改苌平县为王屋县。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 年) ,析轵县北置济源县,大业三年属河内郡。从此有了济源县。唐代(618-907) 济源一带政区变化较大,屡建屡废。唐末,济源境内有济源、王屋、河清三县。其中济源属孟州,王屋、河清属河南府。 北宋时期,济源境内有济源、王屋、河清三县,属孟州。 金时期,济源属金国(1115-1235),设济源、王屋二县。属孟州。 元代,王屋县并入济源县,属怀庆路孟州。明清济源县属怀庆府。1913年属豫北道,1914年属河北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32年属河南省行政督察第四区。至1949年。

6,济源轵城的历史

轵城镇历史悠久。春秋时为轵国,战国时先为韩都,后为魏之重镇,乃“天下名都”之一。秦置轵县。汉代曾两度封为侯国。唐初废县为镇。清代分属乐安乡和玉川乡。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初属二区古轵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济源市轵城镇,历史上人杰地灵,先后出轵国故城始筑于春秋时期,属东周畿内地。战国时期一度为韩国国都,公元前358年属魏。 据《盐铁论·通有篇》记载,其时轵城富冠海内,为天下名都之一。公元前291年,秦国攻占轵地,统一后设轵县,属三川郡。西汉初,改属河内郡,并设盐铁官。吕后元年,封惠帝之子刘朝为轵侯。文帝元年,封薄昭为轵侯。北朝亦曾封国,故有“古轵国”之称,石额犹存。公元627年,轵县并入济源县。从公元前633年延至公元627年废弃,故城经历了一千二百六十年的沧桑历史。 轵国故城总面积约32.5万平方米,平面呈方形,东西稍宽,唯南城墙微向外折。东、南两城墙地上保留较好,发现城门遗迹各两处。西城墙角段地上尚存70米,发现城门与水门各一,北城墙仅东段地上尚留高1米许残段;东城墙长1766米,宽约6—30米,高约1—8米;南城墙长1865米,宽约8—32米,高约2—9米。城垣系夯筑而成,夯层厚8—11厘米,圆形夯窝,直径6厘米,深0.5厘米许。南城墙发现有平夯,城垣自下而上包括有春秋、战国、西汉诸夯土层,城内地势由南向北渐低。泥沟河(古涂沟水)自西南水门入城,北折经水门穿城而过,城内西北角圪塔坡(古称金銮殿)为宫殿区。城中心有古轵国祖庙,北宋时为大明寺。在寺前50米处,泥沟河西岸曾发现陶窑十余座,当为制陶作坊遗址。东城墙门内有一座边长100米的方形高台,就是故城高台建筑遗址。城垣内历年陆续出土有大量陶器、石器、骨器、铁器、铜器等物,其中汉文帝五株钱石范、石磨盘和铜薰炉很有价值,富有时代特色。经勘查城垣内里坊布局较规整。 故城近郊,古代遗迹甚多。城南2公里处泗涧村有著名的战国四大刺客之一聂政冢祠;泗涧古墓群为古轵国贵族官吏墓葬区;城北的屯军村为守卫古轵国的屯军营防;城西的留养村是故城给养辎重仓储所在地。东汉建武三年,吴汉率军击青犊军于轵西,城东中王村(古名钟公垒)为三国时期魏国大将钟繇驻军处,村东北尚有大冢四座,相传为钟繇父子墓葬。轵国故城对研究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当时生产力水平都有重要实物价值。
- >

7,河南地名的由来

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一、与水有关的命名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自古人们在选择定居地时,首先考虑的是接近水源。河南以水命名的县市有27个。命名的规律如下: 1.因治所与河湖等水体的相对位置,依“水北为阳,水南为阴”的原则命名。治所在河流北岸,以“水北为阳”得名的县市有:洛阳,在洛水(今洛河)之北。宜阳,在宜水之北。濮阳,在濮水之北。舞阳,在舞水(今三里河)北。汝阳,在北汝河之北。淮阳,在淮水(今淮河)之北。泌阳,在泌水(今泌阳河)之北。汤阴县,得名于县城在汤水之南,“水南为阴”,故名。汝南县,得名于县城在汝水(今汝河)之南。还有内黄县,汉高帝九年(前198年)置县时,因当时习惯上以黄河以南为外,以北为内,黄河以南有外黄县,此地遂取名内黄县。有些县市由于治所迁移,地理环境已经变化,但名称仍保留至今。比如,沁阳,得名于原县治(今武陟县沁阳村)在沁河北岸,今沁阳市区却在沁河之南。荥阳,在秦代置县时,以县城(今郑州市邙山区古荥)在荥泽之北而得名,北魏县治徙大栅城(今市区老城),荥泽已不存在,荥阳一名沿用至今。 2.因位于河流发源地或滨临河川命名。济源,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县,以地处济水(今济河)之源命名。栾川县,北宋置,以鸾水(今伊河)源于此,得名鸾川,后“鸾”演为“栾”。伊川县,因县境地处伊河川地,故名。洛宁县,隋称永宁县,1914年以地临洛水(今洛河)改称洛宁。临颍县,西汉因地临颍河设县取名。淮滨县,1952年得名于地处淮河之滨。 3.因河流流经县境命名。如:浚县境内有浚水(卫河、淇水合流曰浚水),淇县境内有淇水(今淇河),范县境内古有范水,睢县境内有睢水,漯河市境内有漯河(沙、澧二河在此汇流形成河湾,内多螺坑,清代称漯河),淅川境内有淅水,唐河县境内唐河纵贯,扶沟县境内有洧水沟,潢川县境内有小潢河。 二、与山有关的命名 河南因山得名的县市有11个。其命名: 1.名称直接使用辖区内的山名。如:平顶山市内有平顶山,鲁山县内有鲁山,确山县内有确山,桐柏县内有桐柏山,方城县内有方城山。 2.取境内山名的一部分。罗山县名出自境内的小罗山,光山县名出自境内的浮光山,中牟县名来自境内的牟山(今已无存)。新密市,西汉置密县,因县境西南有密岵山,县名源此。1995年县改市时,因城区东移取名新密。 3.因山在县市的相对位置。南阳,因在“南山之南”得名。嵩县因地处嵩山之西,境内外方山传为嵩山起点,故名。 三、与地形、位置、交通有关的命名 河南地处中原,地形多样,位置重要,交通便利。这种地理形势在一些县市名称的由来及含义中也有所反映。因地形、位置得名的有:巩义市,原秦置巩县,因南依嵩山,北临黄河,东有虎牢关,西有黑石关,山河四塞,巩固不拔,故以巩名县,1991年改市。陕县,秦置,因这里四面环山,周成王时,周、召二公以陕原为界,分陕而治,故名。夏邑县,金代改下邑县名而来,下邑因其地势洼下得名。平舆县,西汉置,传古代这里的挚国人根据地势平坦的特点,造出了四轮车,称“舆”,后人称此地为平舆,因而得县名。鄢陵县,因城在土陵之上,故名。西峡县,因县治位于“入秦孔道,扼楚咽喉”的西峡口而得名。三门峡市名,取自黄河中的峡谷三门峡。因水陆交通得名的有:孟津、延津二县,名称均来自黄河渡口。津即渡口。《尚书·禹贡》注,在孟置津,谓之孟津。北宋改酸枣县为延津县,因境内原有黄河渡口延津得名。通许县,北宋以地邻东京(今开封)通往许昌的大道,取名通许。驻马店市,因明代曾在此设置驿站,故名。
黄河南边。。所以就叫河南了。。。
因为在黄河南岸,所以叫河南。

文章TAG:济源县什么时候改为济源市济源  济源县  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