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LCD为什么会出现灰阶反转现象

屋里太潮,嗮嗮就OK了

LCD为什么会出现灰阶反转现象

2,显示器中色阶灰阶是指什么bit有事什么

色阶,故名思意,颜色的阶段,阶层。灰阶也这个意思。打个比方,假若我们把同种颜色,不同深度,浅绿,草绿,湖水绿,军绿,橄榄绿,深绿,默绿,这些不同的层次感依次排列出来,就是色阶。当然这里不只指绿色。灰阶也差不多这意思。而用途多在调颜色深浅度,明暗等上面,效果比较自然
我是来看评论的

显示器中色阶灰阶是指什么bit有事什么

3,光遇中的镜头反转是什么意思

冠寓中的镜头反转的意思就是说镜头逆光来进行拍摄
就是说您在逆光的时候拍照会损坏摄像头的。尽可量不要这么做。
镜头反转的话一般都是在镜头反转的地方去处理的。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就是本来你鼠标往上挪 他视角就往上抬 如果用了镜头反转就鼠标往上挪 视角往下 一般正常人默认就好
光遇中的镜头反转的意思就是说他的这个镜头本来是在这个地方呢,然后突然之间就转到了那个地方。就叫镜头反转。

光遇中的镜头反转是什么意思

4,液晶显示器中什么叫灰阶响应

说到灰阶响应时间,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灰阶。我们看到液晶屏幕上的每一个点,即一个像素,它都是由红、绿、蓝(RGB)三个子像素组成的,要实现画面色彩的变化,就必须对RGB三个子像素分别做出不同的明暗度的控制,以“调配”出不同的色彩。这中间明暗度的层次越多,所能够呈现的画面效果也就越细腻。以8 bit的面板为例,它能表现出256个亮度层次(2的8次方),我们就称之为256灰阶。由于液晶分子的转动,LCD屏幕上每个点由前一种色彩过渡到后一种色彩的变化,这会有一个时间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响应时间。因为每一个像素点不同灰阶之间的转换过程,是长短不一、错综复杂的,很难用一个客观的尺度来进行表示。因此,传统的关于液晶响应时间的定义,试图以液晶分子由全黑到全白之间的转换速度作为液晶面板的响应时间。由于液晶分子“由黑到白”与“由白到黑”的转换速度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为了能够尽量有意义的标示出液晶面板的反应速度,传统的响应时间的定义,基本以“黑—白—黑”全程响应时间作为标准。 但是当我们玩游戏或看电影时,屏幕内容不可能只是做最黑与最白之间的切换,而是五颜六色的多彩画面,或深浅不同的层次变化,这些都是在做灰阶间的转换。事实上,液晶分子转换速度及扭转角度由施加电压的大小来决定。从全黑到全白液晶分子面临最大的扭转角度,需施以较大的电压,此时液晶分子扭转速度较快。但涉及到不同不同明暗的灰度切换,实现起来就困难了,并且日常在显示器上看到的所有图像,都是灰阶变化的结果,因此黑白响应的测量方式已经不能正确的表达出实际的意义,为此,灰阶响应时间的概念就顺应而出了。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灰阶响应更难控制,需要的时间更长,但实际情况却有可能完全相反。因为厂商可以通过特殊的技术,使灰阶响应时间大大提高,反过来比传统的黑白响应时间短很多。比如使用响应时间加速芯片,可以使25ms黑白响应时间的产品拥有8ms的灰阶响应时间。灰阶响应时间与原来的黑白响应时间含义和性质差别很大,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但又都是对液晶响应时间的描述。从2005年开始灰阶响应逐渐为众多厂商所使用,总的来说,这些产品通常使用了更好的响应时间控制方式,比如各个象素的响应时间更加稳定、统一。灰阶响应时间短的产品脱影现象也更少一些,画面质量也更好,尤其在播放运动图像的时候,因此游戏玩家或者爱看影碟的用户可以更多考虑液晶显示器的这个参数。

5,lcd的灰阶是通过液晶偏转的角度来控制的吗

可以这么理解。LCD的灰阶过渡显示效果,是上下电极加电产生电场夹着液晶,控制其偏转角度调整光通量调节明暗度。
人们肉眼所见的液晶屏幕上的每一个点,即一个像素,是由红、绿、蓝(rgb)三个子像素组成的。每一个子像素,其背后的光源都可以显现出不同的亮度级别。灰阶代表了由最暗到最亮之间不同亮度的层次级别,层级越多,所能够呈现的画面效果也就越细腻。不同亮度层次的红、绿、蓝组合起来,最终形成不同色彩的点。由此可见,lcd屏幕上每一个点的色彩变化,其实都是由构成这个点的三个rgb子像素的灰阶变化所带来的。 通常来讲,液晶面板黑白间的响应时间最快,而其它灰阶之间,也是构成绝大多数不同色彩变化的响应时间,要比黑白间的响应时间慢得多。在传统响应时间计算方式下,液晶显示器虽然可拥有16ms、12ms或更快的响应时间,然而其灰阶响应速度却可能超过40ms甚至60ms。这样看来,传统的on/off黑白转换时间用来表示lcd响应时间,以偏概全,无法精确地表示lcd面板的整体响应时间。 在传统响应时间计算方式下,液晶显示器虽然可拥有16ms、12ms或更快的响应时间,然而其灰阶响应速度却可能超过20ms甚至40ms。所以,以黑白黑为响应时间标准无法全面表现lcd真实的反应速度。于是,灰阶响应时间便应运而生了。 灰阶响应时间,也就是gtg(grey to grey)。通常来说,液晶屏幕上人们肉眼所见的一个点,即一个像素,它是由红、绿、蓝(rgb)三个子像素组成的。每一个子像素,其背后的光源都可以显现出不同的亮度级别,而灰阶就代表了由最暗到最亮之间不同亮度的层次。这中间的层次越多,所能够呈现的画面效果也就越细腻。灰阶响应时间与普通液晶显示器利用液晶分子在闭合状态下所获得的最小值标注方法不同,gtg的响应时间在标注上采用的所有灰阶切换过程中所产生的最大响应时间,也就是说每个液晶分子在64级或256级灰阶的全程切换时间。以8 bit的面板为例,它能表现初256个亮度层次(2的8次方),我们就称之为256灰阶。lcd屏幕上每一个子像素,均由不同亮度层次的红、绿、蓝组合起来,最终就形成了不同的色彩点。可见,屏幕上每一个点的色彩变化,其实都是由构成这个点的三个rgb子像素的灰阶变化所带来的,因此灰阶响应时间比传统的黑白响应时间更能反映一台液晶显示器在实际使用中的效果。

6,TFT液晶显示器的变换方式

液晶分子的驱动电压不能固定在某一个值不变,否则,时间久了,液晶分子会发生极化现象,从而逐渐失去旋光特性。因此,为了避免液晶分子的特性遭到破坏,液晶分子的驱动电压必须进行极性变换,这就需要将液晶显示屏内的显示电压分成两种极性,一个是正极性,另一个是负极性。当显示电极的电压高于common(公共电极)电极电压时,就称为正极性;当显示电极的电压低于common电极电压时,就称为负极性。不管是正极性或负极性,都会有一组相同亮度的灰阶,所以当上下两层玻璃的压差绝对值是固定时,所表现出来的灰阶是一模一样的。不过这两种情况下,液晶分子的转向却完全相反,也就可以避免上述当液晶分子转向一直固定在一个方向时所造成的特性破坏。常见的极性变换方式有四种,即逐帧倒相方式、逐行倒相方式、逐列倒相方式和逐点倒相方式。对于逐帧倒相方式,在同一帧中,整个画面所有相邻的点都拥有相同的极性,而相邻的帧极性则不同;对于逐行倒相方式,在同一行上拥有相同的极性,而相临的行极性不同;对于逐列倒相方式,在同一列上拥有相同的极性,而相邻的列极性不同;对于逐点倒相方式,则是每个点和自己相邻的上、下、左、右四个点,极性都是不一样。常见的个人计算机液晶显示屏,所使用的面板极性变换方式,大部分都是逐点变换方式,原因是逐点倒相的显示品质相对于其他的变换方式要好得多。表列出了逐帧倒相、逐行倒相、逐列倒相和逐点倒相四种极性变换方式的性能比较。所谓Flicker现象,就是画面会有闪烁的感觉,但并不是特意做出的视觉效果,而是因为显示的画面灰阶在每次更新画面时会有些微小的变动,让人眼感受到画面在闪烁。使用逐帧倒相的极性变换方式最容易发生这种情况。因为逐帧倒相的整个画面都是同一极性,当这次画面是正极性时,下次就都变成了负极性,假若common电压有一点误差,这时正、负极性的同一灰阶电压便会有差别,当然灰阶的感觉也就不一样,如图2所示。在不停切换画面的情况下,由于正、负极性画面交替出现,就会出现Flicker现象。而其他面板的极性变换方式,虽然也会有此Flicker的现象,但由于不像逐帧倒相是同时整个画面一起变换极性,只有一行或一列,甚至于是一个点变化极性而已,以人眼的感觉来说,就会觉得不明显。所谓Crosstalk现象,指的是相邻的点之间,要显示的资料会影响到对方,以至于显示的画面会有不正确的状况。虽然Ctosstalk现象的成因有很多种,只要相邻点的极性不一样,便可以减少此现象的发生。

7,液晶显示器黑白和灰阶响应是什么

灰阶是对比度的比较黑白响应时间是黑到白的
问:目前经常看到大家提到“灰阶响应时间”,并且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标注了灰阶响应时间的LCD显示器,灰阶响应时间到底是什么东西?灰阶响应时间有什么优势?   答:我们知道,响应时间的倒数反映了一段时间内屏幕上可以显示画面帧数的多少。比如一台8ms的液晶显示器,理论上1ms可以显示1/8帧(0.125帧),1s则可以显示125帧,而人眼对60帧以上的连续画面就很难分辨了,但事实上这样的产品在播放每秒60帧以上画面的时候,还是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拖影现象,这是因为全程响应时间只能反映黑白画面的切换速度,但在日常应用中,无论看电影、游戏或浏览网页,多数屏幕内容不会只是黑白间的转换,而是五颜六色的多彩画面,或深浅不同的层次变化,这些都是灰阶间的转换。显然,提高灰阶响应时间的速度是减轻拖影现象的重要手段。   由于在技术上的改进,灰阶液晶显示器对响应时间控制得更加到位,绝大多数灰阶之间切换的时间都可以保证在6 ms左右,并且相当稳定。反之,普通的液晶显示器对灰阶切换的把握性就比较差了,并且很不稳定,最快的时候可以达到5ms以内,但慢的时候却又高达80ms。根据厂商技术资料,8ms全程响应时间的产品的最大灰阶响应时间有20ms之多。毫无疑问,灰阶所带来的显示效果提升是明显的,从实际测试效果来看,灰阶LCD显示器所表现的拖影更少,运动画面也要更清晰稳定,保证了运动画面的清晰与稳定。
一般来说,衡量一个液晶屏响应速度的参数应该是灰阶响应时间。 实际上,现在主流的液晶屏,灰阶响应时间都达到8MS以上,玩游戏看电影都没有问题的了。绝不会出现拖尾现像的了。 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屏的亮度均匀性,可视角度,面板类型,色彩数等。 黑白响应时间 所谓黑白响应时间是液晶显示器各像素点对输入信号反应的速度,即像素由暗转亮或由亮转暗所需要的时间(其原理是在液晶分子内施加电压,使液晶分子扭转与回复)。常说的25ms、16ms就是指的这个响应时间,响应时间越短则使用者在看动态画面时越不会有尾影拖曳的感觉。一般将黑白响应时间分为两个部分:上升时间(Rise time)和下降时间(Fall time),而表示时以两者之和为准。 CRT显示器中,只要电子束击打荧光粉立刻就能发光,而辉光残留时间极短,因此传统CRT显示器响应时间仅为1~3ms。所以,响应时间在CRT显示器中一般不会被人们提及。而由于液晶显示器是利用液晶分子扭转控制光的通断,而液晶分子的扭转需要一个过程,所以LCD显示器的响应时间要明显长于CRT。 从早期的25ms到大家熟知的16ms再到最近出现的12ms甚至8ms,响应时间被不断缩短,液晶显示器不适合娱乐的陈旧观念正在受到巨大挑战。可以先做一个简单的换算:30毫秒=1/0.030=每秒钟显示33帧画面;25毫秒=1/0.025=每秒钟显示40帧画面;16毫秒=1/0.016=每秒钟显示63帧画面;12毫秒=1/0.012=每秒钟显示83帧画面。可以看出12ms的诞生意味着液晶制造的一个巨大进步。 但要注意的是,液晶显示器都有一个扫描频率的限制,特别是对于场频(又称刷新率),很多都限制在75Hz以下,而就一般概念而言,75Hz意味着一秒刷新75帧画面,这样看上去就达不到12ms对应的每秒83帧画面了。 实际上,我们上面所说的12ms响应时间是针对全黑和全白画面之间切换所需要的时间,这种全白全黑画面的切换所需的驱动电压是比较高的,所以切换速度比较快,可以达到12ms;而实际应用中大多数都是灰阶画面的切换(其实质是液晶不完全扭转,不完全透光),所需的驱动电压比较低,故切换速度相对较慢。因此从2005年开始,很多厂商已经开始强调灰阶响应时间的重要性,不过灰阶响应时间可以通过特殊方法提高,因此与黑白响应时间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相当于一个全新的描述响应时间的参数。 据数据表明:响应时间30毫秒=1/0.030=每秒钟显示器能够显示33帧画面,这是已经能满足DVD播放的需要;响应时间25毫秒=1/0.025=每秒钟显示器能够显示40帧画面,完全满足DVD播放以及大部分游戏的需要;而玩那种激烈的动作游戏(如QUAKEIII、UT2003、DOMMIII)、极速追逐赛等游戏要达到毫无拖影的话,所需要的画面显示速度都要在每秒60帧以上,即需要的响应时间=1/每秒钟显示器能够显示60帧画面=16.6毫秒。 灰阶响应时间 说到灰阶响应时间,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灰阶。我们看到液晶屏幕上的每一个点,即一个像素,它都是由红、绿、蓝(RGB)三个子像素组成的,要实现画面色彩的变化,就必须对RGB三个子像素分别做出不同的明暗度的控制,以“调配”出不同的色彩。这中间明暗度的层次越多,所能够呈现的画面效果也就越细腻。以8 bit的面板为例,它能表现出256个亮度层次(2的8次方),我们就称之为256灰阶。 由于液晶分子的转动,LCD屏幕上每个点由前一种色彩过渡到后一种色彩的变化,这会有一个时间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响应时间。因为每一个像素点不同灰阶之间的转换过程,是长短不一、错综复杂的,很难用一个客观的尺度来进行表示。因此,传统的关于液晶响应时间的定义,试图以液晶分子由全黑到全白之间的转换速度作为液晶面板的响应时间。由于液晶分子“由黑到白”与“由白到黑”的转换速度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为了能够尽量有意义的标示出液晶面板的反应速度,传统的响应时间的定义,基本以“黑—白—黑”全程响应时间作为标准。 但是当我们玩游戏或看电影时,屏幕内容不可能只是做最黑与最白之间的切换,而是五颜六色的多彩画面,或深浅不同的层次变化,这些都是在做灰阶间的转换。事实上,液晶分子转换速度及扭转角度由施加电压的大小来决定。从全黑到全白液晶分子面临最大的扭转角度,需施以较大的电压,此时液晶分子扭转速度较快。但涉及到不同不同明暗的灰度切换,实现起来就困难了,并且日常在显示器上看到的所有图像,都是灰阶变化的结果,因此黑白响应的测量方式已经不能正确的表达出实际的意义,为此,灰阶响应时间的概念就顺应而出了。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灰阶响应更难控制,需要的时间更长,但实际情况却有可能完全相反。因为厂商可以通过特殊的技术,使灰阶响应时间大大提高,反过来比传统的黑白响应时间短很多。比如使用响应时间加速芯片,可以使25ms黑白响应时间的产品拥有8ms的灰阶响应时间。灰阶响应时间与原来的黑白响应时间含义和性质差别很大,两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但又都是对液晶响应时间的描述。 从2005年开始灰阶响应逐渐为众多厂商所使用,总的来说,这些产品通常使用了更好的响应时间控制方式,比如各个象素的响应时间更加稳定、统一。灰阶响应时间短的产品脱影现象也更少一些,画面质量也更好,尤其在播放运动图像的时候,因此游戏玩家或者爱看影碟的用户可以更多考虑液晶显示器的这个参数。显卡的DVI接口是一般都是DVI-I的,可以传送模拟的或数字的2种信号。而D-SUB只能传送和接受模拟信号,因此,即使用DVI接口输出信号,使用转接头后送的是模拟信号,所以效果是一样的。

文章TAG:tft灰阶反转是什么tft  灰阶  反转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