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田一般会缺什么肥,水稻种的年头多地理会缺什么肥料
来源:整理 编辑:汇众招标 2023-02-02 13:29:45
1,水稻种的年头多地理会缺什么肥料
氮磷钾一般都不缺,主要是中微量元素,钙,铜镁铁锌等,最好还是补充有机肥,那样既可以提高地力,又可以节省大量话费,提高产量
2,沙性土冷水田种水稻应用什么化肥好
追肥最好铵态氮肥更好一些。铵态氮有利于水稻吸收又不易流失,所以肥料利用率较高,还可有效的减小土体和水体的污染。第一,使过氯嘧磺隆(豆草隆、豆磺隆)、咪唑乙烟酸(普施特、豆草除、豆施乐)、阿特拉津(莠去津)等长残留性除草剂地块,3-4年内禁做水稻苗床土。 第二,使用过氟磺胺草醚(虎威、除豆莠、闲锄伴侣)、烟嘧磺隆(玉农乐、烟磺隆)等长残留性除草剂地块,2年内禁做水稻苗床土。 第三,公顷施用氟磺胺草醚、嗪草酮或异恶草松,有效成份分别超过250克、700克和170克,2年内禁做水稻苗床土。
3,稻叶子发红缺什么肥农业
如果是冷水田、烂滂田或施用的有机肥未腐熟等,都会造成水稻坐蔸、根须发黑,因水稻不能有效吸收营养也会引起叶片发红的。像这种情况就是水稻赤枯病,识别方法,拨出禾苗,如果根须呈黑色、腐烂,白根很少,就是这个病害。主要是水田中的硫化氢毒害造成的,重点是要做好露晒田,如果水源方便,应将田略晒干裂,将毒气排出去,同时每亩施用硫酸锌3斤+草木灰10斤或氯化钾3斤。还有,水稻白叶枯病也会呈红叶状,可用叶青双或硫酸链霉素防治。另外,稻飞虱危害也会引叶片发红,水稻呈团状焦枯,可用吡虫啉、吡蚜酮、啶虫脒等药剂防治。
4,水稻缺氮肥影响产量吗
是的。1、缺氮发黄症:水稻缺氮植株矮小,分蘖少,叶片小,呈黄绿色,成熟提早。一般先从老叶尖端开始向下均匀黄化,逐渐由基叶延及至心叶,最后全株叶色褪淡,变为黄绿色,下部老叶枯黄。发根慢,细根和根毛发育差,黄根较多。黄泥板田或耕层浅瘦、基肥不足的稻田常发生。如果发现缺氮了,可施一次速效高氮的力亨水溶肥,可快速补充氮营养,里面还含有适量的磷和钾和中微量元素,做到平衡施肥,预防多种缺素症状。2、缺磷发红症:秧苗移栽后发红不返青,很少分蘖,或返青后出现僵苗现象;叶片细瘦且直立不披,有时叶片沿中脉稍呈卷曲折合状;叶色暗绿无光泽,严重时叶尖带紫色,远看稻苗暗绿中带灰紫色;稻株间不散开,稻丛成簇状,矮小细弱;根系短而细,新根很少;若有硫化氢中毒的并发症,则根系灰白,黑根多,白根少。我国多数稻田从水稻对肥料要求来说都是缺肥的,所以产量也较低。如果尿素等氮素肥料施得过多,叶色太浓,会引起植株疯长病虫衍生等弊病。这实际上是施肥不平衡,氮肥相对过多的缘故。这时增施速效性的磷钾肥,可以增产。但氮肥过多所对水稻生理上已经造成的伤害则是无法挽回的。 如果刚刚施完尿素不久,稻田的水里还存有部分未被吸收的氮肥,换水也是个办法。
5,大田土壤全氮磷钾的丰缺指标是什么
一般是指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标准,以一千克土壤里含1.5克有机质为标准,超过则丰富,低于则贫乏。你好!先来个土壤的:水溶氮:不少于80毫克每公斤 速效磷:不少于10毫克每公斤 速效钾:不少于150毫克每公斤(氧化钾)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先来个土壤的:水溶氮:不少于80毫克每公斤 速效磷:不少于10毫克每公斤 速效钾:不少于150毫克每公斤(氧化钾)通过土壤养分全氮磷钾测试结果和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建立不同作物、不同区域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提供肥料配方。收获后计算产量,用缺素区产量占全肥区产量百分数即相对产量的高低来表达土壤养分的丰缺情况。相对产量低于50%的土壤全氮磷钾养分为极低;相对产量50%~60%(不含)为低,60%~70%(不含)为较低,70%~80%(不含)为中,80%~90%(不含)为较高,90%(含)以上为高,从而确定适用于某一区域、某种作物的土壤全氮磷钾养分丰缺指标及对应的肥料施用数量。对该区域其他田块,通过土壤全氮磷钾养分测试,就可以了解土壤养分的丰缺状况,提出相应的推荐施肥量。
6,植物缺少氮磷钾分别出现的状况
氮、磷、钾是农业生产中最常见的肥料,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又称“肥料三要素”。 1) 氮肥:即以氮素营养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化肥,包括碳酸氢铵、尿素、销铵、氨水、氯化铵、硫酸铵等。 氮肥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铵态氮,包括氨水、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二是硝态氮,主要是硝酸铵;三是酰胺态氮肥,主要是尿素。尿素是最常用氮素化肥,含氮46%左右,长期施用对土壤无不良影响,宜作基肥和追肥,作根外追肥效果也很理想。不宜作种肥。而碳酸氢铵易分解和挥发,作基肥、追肥均可,宜覆土深施,不可作种肥。这些氮肥的特点是:肥效快,易溶于水,易吸水潮解,应注意保存。氮肥除氨水和碳酸氢铵是碱性、微碱性和易挥发外,其它品种都是微酸性,不能和石灰、草木灰等碱性肥料混合施用。硝态氮施用于水田不如施用于早地效果好,因为施用于水田会引起反硝化脱氮。氮能促进植物体尤其是茎叶的生长。氮肥的施用要适量,前期施用过多,会造成疯长,叶片披散;中、后期施用过多,会造成无效分蘖增多,田间郁闭,植株瘦弱,贪青晚熟,易倒伏,结实率和千粒重都低;氮肥施用过多,还会引起病虫害的滋生。因此,在生产上硅根据土壤肥力和苗情适量平稳施肥,切勿施用过多或一次施用过重。 缺氮:植株浅绿、基部老叶变黄,干燥时呈褐色。茎短而细,分枝或分蘖少,出现早衰现象。若果树缺氮则表现为果小、果少、果皮硬等现象。 (2) 磷肥:即以磷素营养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化肥,包括普通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 磷肥主要有钙镁磷和过磷酸钙两种。过磷酸钙又称普钙,酸性,其中大部分磷溶于水,是速效性磷肥,对碱性土尤其适用。可作基肥、种肥、追肥和根外追肥。钙镁磷肥则呈碱性,不溶于水而溶于弱酸,适用于酸性土。其中含有大量钙、镁,是改良酸性土的良好肥料。一般作基肥,可以蘸秧根,拌稻种。钙镁磷的肥效迟缓,不溶于水,微碱性,性质稳定。这两种肥料都易被土壤固定,影响肥效。 缺磷:植株深绿,常呈红色或紫色,干燥时暗绿。茎短而细,基部叶片变黄,开花期推迟,种子小,不饱满。 (3) 钾肥:即以钾素营养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化肥,目前施用不多,主要品种有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钾等。 钾肥主要有硫酸钾和氯化钾。氯化钾是常用优质钾素化肥,含氧化钾 50%一60%,适用于一般的土壤,可做基肥,追肥。硫酸钾含氧化钾为48%一52%。钾肥肥效快,酸性,易溶于水。因此,钾肥易流失。 缺钾:老叶沿叶缘首先黄化,严重时叶缘呈灼烧状。
7,气温降低使用什么肥料能保持作物生长
1、微生物菌剂,复合高抗生物菌群,为多功能型肥料,改良作物根系生长环境,刺激作物根系生长,促进作物自身抗逆表达,增强作物抗逆能力。2、矿源黄腐酸钾,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有益微生物生长,改善根际微生物环境,调酸调碱,促进营养元素吸收,恢复作物生长。3、γ-氨基丁酸,为作物逆境胁迫下,快速升高的一种自身抗逆活性物质,通过合生生物学技术,外源补充γ-氨基丁酸,可快速提高作物抗逆能力,快速应对灾害性天气对作物产生的伤害,抗逆能力突出。4、抗逆蛋白,为5-99的氨基酸小链,直接吸收利用,快速补充作物因灾害性天气造成的营养补给不够,稳定细胞结构,增加作物的抵抗呢能力。温度是影响肥料效果极为重要的条件,它一方面影响肥料在土壤中的转化和有效养分的积聚;另一方面影响作物的生长和根系呼吸,从而影响作物对养分吸收、运输和利用的快慢。春末夏初,河南省气候多高温干旱,建议农民朋友科学施肥,以提高肥效。 施肥品种多施磷肥少施氮肥、磷肥一方面在较高温度下能够更有效地被利用,产生良好的肥效;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土壤中水分的利用率,起到缓解干旱、相互促进的作用。 另外,充足的磷肥可以提高氮的利用率,起到以磷养氮的作用。 减少氮肥的施用量,特别是易受热分解的碳氨等,是因为受热易分解的碳氨和高浓度的氮肥易造成作物烧苗。 施肥数量不能等于正常天气 在高温干旱季节,土壤水分蒸发强烈,地表水溶液的浓度急剧增高,这时如果施用和正常天气下同样多的肥料,作物产量不但不能保持或增产,而且很可能减产。 例如,在降水适中时,玉米每亩施用12公斤纯氮,可能获得高产,若高温干旱时仍施同样多的肥料就面临减产的风险。 田小二冲施肥厂家施肥时间早午不适傍晚最佳早晨施肥,虽然人员操作感觉较为舒适,但随着太阳的升起,气温急剧升高,水分很快被蒸发,作物吸收时间短,肥料利用率低;中午施肥,由于温度高,不利于肥料的吸收和人员操作;傍晚施肥,既适宜人员操作,又能弥补作物吸收时间短的缺点(因为晚上是一个气温降低的过程,地表水蒸发减弱,水分保持时间长),是最佳的施肥时间。 冬季气温低,施用有机肥不仅可以活化在土壤中被固定的营养元素,且有利于根系的生长,但不可盲目施用,应根据不同的棚室土壤环境来确定,否则很可能就会花了钱却看不到效果。1、土壤湿度施用有机肥后一定要注意合理浇水,最好选择晴天上午浇小水,这样不仅能提高地温,还能通过放风排湿。注意浇水后最好要进行划锄,以此来增加土壤通透性,利于生物菌发挥效果。2、土壤温度 据了解,有机肥中的生物菌一般在土壤18℃~25℃时生命活动最活跃,15℃以下时生命活动开始降低,10℃以下时活动能力已很微弱甚至休眠。这就需要首先控制好棚内的气温,以气温促地温回升。一般棚内气温白天应保持在25℃~30℃为宜,夜间棚内温度低,为避免地温散失,维持地温恒定,除了采取地膜覆盖外,可在操作行内覆盖作物秸秆。3、土壤酸碱度资料表明:土壤pH值在6.5~7.5之间时最适合生物菌的繁殖,菜农可根据自己土壤的情况进行改造,让土壤pH值达到6.5~7.5,保证生物菌大量繁殖。气温降低使用磷肥肥料能保持作物生长,因为磷肥放到土地里会适合植物生长和放出一些热量量吸收。肥料对于农作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管种植什么农作物都要施入一定的肥料,如果没有施入充足的肥料那么农作物的长势就会令人堪忧,比如会出现早衰、结果率低等情况。但施肥也是一门技术活,稍不注意就会出现反效果,要绕开施肥误区。那都有哪些施肥误区呢?往下看。农作物施肥误区有哪些、如何避免* 误区1:肥料离农作物茎部越近就更容易被吸收有些农户在给农作物施肥时,把肥料撒在农作物的茎部,自认为离得茎部越近它就能更好的被吸收,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农作物吸收肥料的部位主要是在农作物的根毛区域,而农作物的茎部不属于它的根毛区,所以肥料施在该区域不容易被吸收。其次当肥料施入过多溶度过大时,还会造成它的根部“烧苗”。如何避免:在给农作物施肥时要根据它的长势来施肥,比如地上的长势以及根系的长势状况,摸清楚它的生长情况后再寻找准备的施肥位置,这样才不会浪费肥料,还能避免“烧苗”现象的出现。* 误区2:农作物出现缺肥征兆再施肥农作物在生长的过程中出现缺肥现象后,农户才着急忙慌的开始施肥,这也是一个错误的做法。因为农作物施入肥料后它是不能马上被吸收的,比如水生农作物它需要4天的时间才能发挥作用,旱生植物需要一个礼拜的时间才能被吸收,所以当农作物出现缺肥现象再施肥这个效果不大,还会使农作物缺肥现象增长,其产量就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如何避免:给农作物施肥要根据它的需肥性能来施,当时水生植物出现缺肥时要提前一个礼拜施肥,旱生植物要提前十天左右施肥。其次农作物吸肥能力还和外界因素有关,温度高、光照强它的吸收就快,温度低吸收就慢。如药物是直接施入到农作物的叶子上或根部,那么可以晚些施,直接施入在农作物中它的效果会变快。* 误区3:农作物长势好不用施肥有些农户种出农作物长势佳,感觉就不用施肥了,这也是一个错误的误区,一般的农作物它都有两个生长阶段,一个是生长期另一个是生殖期,在农作物的生长期出现缺肥,那么农作物虽然看起来长得好,其实它的营养转化功能降低了不少,其产量和质量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下降。如何避免:给农作物施肥并不是它长得好就不要施肥,应该根据它的生长阶段施入不同的肥料。比如在前期的生长期可以施入适量的氮肥,氮肥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到了中期和后期还可以施入适量的微量元素、比如磷肥、钾肥等,微量元素可以促进它结果,使得产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误区4:底肥施足就能高产在种植农作物前一般的农户都会施入适量的基肥,基肥有的人使用有机肥有些人使用农家肥,当这些施肥施入后有些农户就坐等农作物高产了,后期也不施肥,这也是一个误区。因为基肥虽然在农作物整个生长阶段中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每个阶段的农作物它的需肥特性是不一样的,单单的基肥跟不上它的生长速度。如何避免:根据农作物不同的生长阶段施入不同的肥料,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结果,不能单一的靠基肥来维持它的整个生长过程。在选择肥料和用量时还应根据它的长势而定,不同的肥料给农作物带来的作用是不同的,用对用好才能给农作物带来帮助。* 误区5:不管施入什么肥料都能出现肥效“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很多人把这个运用在给农作物施肥上,只要施入了肥料农作物都能出现肥效,这也是错误的观念。因此农作物吸收肥料会受到种植地的水分、温度、气候等影响,如果各方面没有考虑到位,那么就很容易出现肥料流失从而造成缺肥现象,比如沙质的土壤它吸肥快流失也快。如何避免:如果是沙质的土壤给其施肥要根据少施多次的原则进行,如果土壤的性质是粘性的,那么肥料施入后它的吸肥能力比较慢,所以在种植农作物前要施入适量的基肥,同时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追肥要早些,不能等到农作物迫切需肥再进行追肥。* 误区6:不追求肥料养分,只追求数量肥料的养分配比营养品一样,养分高它的效果才好,养分低使用后没有什么效果,就算用了很多包肥料其效果也不是很好。比如复合肥,有的复合肥单价比较低,它低的原因是里面的成分比较少,比如氮、磷、钾等缺失,农作物使用后造成缺肥现象,后续直接影响到它的产量和质量。如何避免:肥料并不是使用的数量达到了,它的效果就会更好,应注意肥料中所含的营养成分,比如三大元素的含量是否达标,同时还应根据农作物的需肥能力进行施肥,这样才能保证农作物的生长长势良好。* 误区7:施肥施得多,效果就越好还有一些农户在施肥时觉得施肥越多农作物就长得越好,这也是一个误区,因为施肥过量不仅对农作物有影响,同时还会使土壤板结,从而影响到它根系的生长,反而对农作物来说是有害的。如何避免:给农作物施肥要根据它的需求以及土壤的肥力来施,同时还应根据农作物的密度来决定肥料的用量,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肥料开支,同时对农作物来说也是比较有益的。总结:以上就是关于农作物施肥的相关阐述,希望能给朋友们带来帮助,肥料有利有弊,但只要方法使用对了对农作物来说还是很有好处的,因此在施肥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6 赞 踩 评论 分享 举报天天行3 前上虞区龙浦乡干部、农艺师 优质三农领域创作者01-10 11:29 关注农作物种植中施肥很重要,但却存在许多施肥误区,该如何避免?常言说得好,"荘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栽培的农作物都是通过旱浇涝排,施肥除草,防治病虫等措施来保证农作物的丰收,其中施肥在农作物种植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项措施,但我们在施肥过程中,往往有几大误区。一,施肥时间上的误区:一般要等到稻叶发黄了,菜叶老了,玉米叶色转淡了,麦子落黄杆红了,才去施肥,诸不知,肥料施入土中要进过分解才能被作物吸,如水稻田施入尿素,要3~5天,旱地的玉米,小麦,要7~8天,当然它们还受气温的影响,温度低显现就慢。磷肥,有机肥等显效更慢,所以我们在施肥时,一定要按作物生长发育阶段对肥料要求,施足肥料,避免似挽救式的用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二,施肥的方式与位置的误区,都认为旣然是化肥,不管氨态,硝态,只要施在田中总会被作物吸收,而且施扵作物的根部越近越好,据不知,氨态氮肥如尿素,施到田里,要溶解为氨才能被吸收,氨,容易挥发,要深施,要穴施,施后要覆土,水田要浑水等。硝态氮要面施,在厌气条件下容易被固定。而且作物对养分是靠根毛收收,不能施肥过近毛根。三,重氮轻磷钾的误区,一般都认为作物会嫩,肥料力头大,施上尿素等含氨肥料,3~5天后一片嫩绿,都喜欢,而磷肥,钾肥,效在茎杆,果实上,现象很难显现,常常被勿视。所以往往偏氮倒伏,延迟成熟等。四,重化肥,轻有机肥的误区,当前出现这一偏向,认为复合肥含有三要素,与有机肥一样,诸不知有机肥含有复合肥所没有的各种微量元素,硅,钼,铁,铜,锌元素等都是作物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等。而复合肥,混复肥均属扵化肥。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桔杆还田。注重微肥的投入。五,重大量元素肥料,轻微量元素肥料的误区,口径口只说多少氮肥,多少磷肥,产多少产量,把微量元素肥料作为保健品,比如,作物偏旺了才用磷酸二氢钾,作物绣斑了,才补锌钼肥等,把微肥作常态应用,缺乏共识等。低温下,这些肥料宜施用受冬季低温的影响,有些肥料宜施碳铵冬季气温低,碳酸氢铵不易挥发分解,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碳酸氢铵属于铵态氮肥,施入土壤后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肥效快,属于典型的“速效肥”,可及时为作物提供氮素营养。据试验,冬季麦田追施碳酸氢铵,肥效比在高温季节提高1~1.5倍。忌施尿素尿素属于酰铵态氮肥,施入土壤后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需要在土壤中尿素细菌分泌的脲酶的作用下转化成铵态氮才能供根系吸收。尿素转化速度主要取决于土壤温度。若施入土壤中的尿素全部转化为铵态氮,在地温为10时需要7~10天,在20时需要4~5天,在30时仅需要2~3天。可见,作物冬季或早春追肥,如果施用尿素,往往会因为肥效发挥缓慢而影响作物生长。增施磷、锌肥作物对磷和锌的吸收受温度和光照影响明显。冬季气温低,光照不足,易诱发越冬作物缺磷、缺锌,应适当增施磷肥和锌肥。另外,磷能增强植株抗寒性,增施磷肥有利于防治作物冻害。低温下,这些肥料宜施用受冬季低温的影响,有些肥料宜施碳铵冬季气温低,碳酸氢铵不易挥发分解,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碳酸氢铵属于铵态氮肥,施入土壤后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肥效快,属于典型的“速效肥”,可及时为作物提供氮素营养。据试验,冬季麦田追施碳酸氢铵,肥效比在高温季节提高1~1.5倍。忌施尿素尿素属于酰铵态氮肥,施入土壤后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需要在土壤中尿素细菌分泌的脲酶的作用下转化成铵态氮才能供根系吸收。尿素转化速度主要取决于土壤温度。若施入土壤中的尿素全部转化为铵态氮,在地温为10时需要7~10天,在20时需要4~5天,在30时仅需要2~3天
文章TAG:
冷水田一般会缺什么肥冷水 一般 一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