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关于欧阳修的真州东园记的翻译

[译文] 真州正处於东南各路交会的枢纽,所以成为了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衙门的所管治的所在地.龙图阁直学士施正臣,侍御史许子春两君担任正副发运使的时候,得了监察御史里行马仲涂君做他们的判官.三人者为他们能合作共事而感到很高兴,因而利用闲暇时间,找到州里监军的荒废了的营地,以此建造了一座东园,而天天去那儿游览. 今年秋天八月,子春因为公事来到京城,画了他们称作「东园」的图形来给我看,说:「东园的面积约有一百 亩,有一条小河从前面流过,右边有一泓清池,北面筑起了一座高台.在台上,我们可以从拂云亭子眺望远方;在池旁,我们可以澄虚阁俯瞰池水; 在水上,我们可以泛著华丽的游船.我们扩建了园的中部,修建了一座清雅的宴会厅堂;我们开辟了园的后部,作为供宾客娱乐的射箭场.水面上荷花,荷叶艳丽鲜美,岸上幽兰,白芷放出芳香,以及那些佳花美树排列成荫,交互辉映.这是过去苍烟白露和荆棘丛生的地方.高高的屋脊,巨大的飞檐,在日影水光里上下摇动,宽敞而幽静,可以产生远远的回声与阵阵清风.这便是过去断墙破壁十分荒凉的地方.现在,每逢良辰佳节,真州的男女,聚集一起吹弹歌唱.这便是过去阴阴沉沉风风雨雨,鼬鼠蝙蝠以及飞禽走兽吼叫的场所.我们对这座园子真是尽了力啊.这图画中所载的,还不过是它的一两点概略.假如登上高处,眺望远近的山河;在水中划船游乐,跟踪鱼儿游动和鸟儿飞翔,那无穷的景气和登临的乐趣,只有游览的人自己去领略了.凡是画工所不能画出的一切,我也无法用言语表达.请给我们记述一个大概的轮廓吧!」 他又说:「真州是天下的交通要道,四方的宾客来到这里,我们可以同他们在此共同享受欢乐; 难道这(修建东园)仅仅是为了我们三个人吗 然而池台亭阁一天天地修饰更新,花草树本一天天地生长茂盛,四方的人士没有哪天不前来游览;而我们三人总有离开的时候,难道会不留恋这园子吗 不给它写篇记文,往后谁会知道这园子是我们三人开始修建经营的呢 」 我认为他们三人的才能道德可以互相补益,而且职事上又和谐融洽,知道应该先做什麼,后做什麼:他们先使官府百姓都富裕充足,东南六路的人都没有辛苦,忧愁的埋怨之声;然后在空暇时间,又与各地来的贤明人士共同在东园欢乐,这是值得赞赏的啊!於是给他们写下了以上这篇文章.庐陵欧阳修记录.

关于欧阳修的真州东园记的翻译

2,黄州快哉亭记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一舍(shè):三十里。古代行军每天走三十里宿营,叫做“一舍”。 渔夫樵夫之舍 舍:房舍
(1)东西一舍 舍:三十里。古代行军每天走三十里宿营,叫做“一舍”。 (2)渔夫樵夫之舍 舍:房舍。
应该是房屋的意思,也可能是指代一户人家,只有一句话,意思不能准确说明。
  长江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白天,船只在亭前往来如梭;夜间,鱼龙在亭下悲声嚎叫。景物变化万端,惊心动魄,不能长久地欣赏。现在我能在亭中的小桌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云消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可以一一指点。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至于沙洲的岸边,故城的废墟,是曹孟德、孙仲谋所傲视之处,是周瑜、陆逊率兵驰骋的地方,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用来使世俗之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 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使人快乐啊!这是我和百姓共有的 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是否受到赏识的不同。楚王之所以感到快乐,而百姓之所以感到忧愁,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儿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往什么地方没有快乐呢?现在,张梦得不因为被贬官而感到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自适山水之间,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如果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片做窗,都没有什么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会成为失意文人感到悲伤憔悴以至不能禁得起的景物,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载。

黄州快哉亭记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3,蚬山亭记 翻译

闽,原来附属于周朝,到秦时,开辟了这方土地,列入中原,这才合并为闽中郡。从越国的太末县,和吴地的豫章郡,是(自中原通向)它的通道。这通道到了闽地,陆路就被阻塞在两山当中,而山相连没有间断,累计过了几个驿站才能见到一块平地,小的作为县,大的作为州,然而州、县(城)的四面也都是山。它的道路有的迎着山坡像攀援的粗绳,有的垂直在山崖上像一丝头发,有的斜路弯出在深不可测的溪流上,(路旁)都有石刃从峭壁上刺出,要看准了脚下的地方然后才可以举步。背着、顶着东西的人即使是本地人,也还要侧着脚然后才能够前进。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很少不被绊倒的。 走水路,水都是从高处奔流而下,岩石交错出于水中,如树木竖立,如兵马遍布野外,上下千里,见不到头尾。水流穿行在它的空隙间,有的曲折盘绕流淌,有的逆行侧射,它的形状像蚯蚓盘结,像虫形雕刻,旋涡像轮子,水流激射如箭。船逆行而上或顺流而下时,要善于利用水势,稍微有点差错,即刻船破溺水。即使是本地人,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闽地水陆两路的艰险就是这样。汉代曾经把这里的人民迁徙到江淮之间,而使这地方空着,大概因为这地方险狭多阻,难道这是虚言吗? 福州的州治所在侯官县,对闽地来说是土地的中央,所说的闽中就是这里。它是闽地最平坦宽广的地方,离四面的山都很远,而闽江就在它的南边,大海就在它的东边。城内外都有路,路旁有沟,沟可以沟通大海,用船载物的人白天黑夜都可以聚集(人或物)到自己家门。山上树木茂盛,工匠手艺良好,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华丽,即使是下等平苦的人也一定要扩大他们的住宅。而佛教、道教之徒,他们的庙观又特别壮丽。城中有三座山,西边的叫闽山,东边的叫九仙山,北边的叫越王山三座山鼎足而立。附靠着山的,佛教、道教的庙观有数十百处,它那宏伟诡异绝然不同的形状,大概(表明)已经用尽了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主政福州,在闽地的高耸处,建了一座亭子,这里的山水胜景,城池的宏大,宫室的繁荣,不用走下竹椅而四面观望中,可尽收眼底。程公认为这里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观看,所以比得上道家所说的蓬莱、方丈、赢州三座仙山,所以为它起名叫“道山之亭”。闽地因为道路险远,所以做官的常怕到此任职,程公能够依照这地方的长处筑亭,用来寄托他耳目的欢乐,不但忘掉了它路远而危险,又将他的思想提高出于尘埃之外,他的志向多么伟大啊! 程公在这里因为治理州郡而闻名,他既改造州城,又创办学校,而公事之余又建造了这座亭子。城公任期届满,改任广州知府,后任谏议大夫,之后升中书舍人,又入京任史馆修撰。现在担任越州知府,字公辟,名师孟。

蚬山亭记 翻译

4,旧唐书宋璟翻译

宋璟,邢州南和县人。宋璟这个人耿直而且很有节气,又好学,文学修养很好,曾中过进士。长安中,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诬陷御史大夫魏元忠,让张说来作证,带他去朝堂上和魏元忠对质。宋璟对他说:“名节和义气是最重要的,不能以陷害正直的人来求得自身的苟安。就算因此被贬职罢官,也可以流芳百世。如果你有什么不测,我就冲去救你,如若不成,就让我和你死在一起。”张说听了以后很感动,在朝堂上对质的时候实事求是,最终使得魏元忠保住一命。 张易之与他的弟弟张昌宗肆意放纵不知收敛侍宠而娇,整个朝廷都阿附他们。张昌宗私自让相公李弘泰占卜吉凶,说话不顺当合理,用鸽子传书告诉武则天,宋璟奏请武则天查明原因,武则天说:“张易之等人已经自己向我奏明,可以不加罪于他。”宋璟说:“张易之等到到事情败露之后才自己陈说,情理上实在难容,并且是谋反的罪过,容不得赦免。请交给御史勘察,以明国法。张易之私自让相公李弘泰占卜吉凶,说话不顺当合理,用鸽子传书告诉武则天,宋璟奏请武则天查明原因,武则天说:“张易之等已经自己向我奏明,可以不加罪于他。”宋璟说:“张易之等到事情败露之后才自己陈说,清理上实在难容,并且是谋反的罪过,容不得赦免。请交给御史勘察,以明国法。张易之久蒙驱使,受到莫大的恩宠,我知道话说出去祸乱就会来临,然而我心中有义存在,即使死了也不惜。”武则天不高兴,内史杨再思不敢让 宋璟继续说下去,叫宋璟出去,自己替他传话。宋璟说:“皇天与我近在咫尺,我要亲自听候皇音,不劳烦你为皇上宣命。”武则天的怒气消了一些,乃张易之等就台,将加 句。俄有特 易之,令易之等诣璟辞谢,璟拒绝而不接见,说:“公事理当正大光明的说,若私自见面,那么律法就不容私。” 宋璟曾经在朝堂侍宴,当时张易之官位三品,宋璟六品,在下座。张易之对宋璟向来是又恨又怕,想与他套近乎,站起身来让座揖手说:“公第一人,为什么要下座呢?”宋璟说:“才华拙劣品德败坏,张卿以为第一人,何也?”天官侍郎郑善果对宋璟说:“你为何把五郎叫做卿呢?”宋璟说:“从官位上来说,他为卿相;如果从他的辈份上来说,当为张五。你不是张易之的家奴,何郎之有?郑善果是一何儒啊!”姿势张易之等人经常以私事抨击伤害他,武则天知道后,豁免了他们。 七年,开府仪同三司皎卒,将要筑坟,皎子驸马都尉王守一与昭成皇后的父亲孝谌有故交,所以坟修稿五丈又一尺。宋璟与苏 请以依礼式,上初从之。第二天,又令准孝谌旧例,宋璟就上奏说:“节俭,是品德的典范;奢侈,是大恶。修高坟是贤人所不接受的,厚葬是真正的君子所不需要的,古人的墓之所以不埋,原因就是这样。 二十年,因为年老而上奏请求辞官回乡。办理手续的官吏答应了,仍然每年给他俸禄。宋璟于是断绝与世事的来往,研习医药。二十五年时去世,去世的时候七十五岁。

5,关于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选段的翻译

译文: 方克勤,字去矜,宁海人。元朝末年,台州盗贼兴起,吴江县知府金刚奴奉行省府之命招募水兵来抵抗盗贼。方克勤前往献计献策没被采纳,于是就被迫逃到山里面加入盗贼队伍。洪武(年号)皇帝第二年重新划分设置县郡,(方克勤)因为母亲年迈就辞别回家了。四年后他来到京都,参加吏部考试获第二名,特此被授予济宁知府的官位。 恰逢此时开始(皇帝)下诏号召百姓开垦荒地,过三年后就要开始交税。然而当地官吏征收税率不等到三年的期限(就要征税),百姓都说(皇帝)的诏旨不可 信,于是就弃田离去,田地又再次荒废。方克勤就与百姓互相约好,交税的事情一定按期限(三年后)交纳。区分田地为九等,以差等的田地征收税率,官吏不得耍奷,如有违反当日就罢免他的官位。同时(方克勤)又设立学堂几百个,修缮孔子庙堂,兴起教学文化的风尚。在十分炎热的时节里,守城将领督使百姓修筑城池,方克勤说:“百姓这个时候正在耕耘田地都忙不过来,怎么能够承受这么重的工程。”就写信到中书省去为百姓请命,得到停止服役的意见。由于当时久遇干旱,而(在此时)济宁却五谷丰登。济宁人歌颂他说:“是谁免去我们的劳役?使君(指方克勤)出了力气。是谁让我们有了粮食吃?蒙受使君的甘霖之雨。使君不异于我们百姓的父母。”(方克勤)在这里做事三年,人丁兴旺了几倍多,整个县郡都丰衣足食。 方克勤以德治理作为根本,不贪图功利名誉。(他)曾经说:“靠近名利必定会耀武扬威,耀武扬威必定会祸害百姓,我不忍心啊。”他自巳生活简洁朴素,一件布袍穿了十年也不更换,每天也不再吃肉。太祖皇帝使用法律很严厉,士大夫(指朝庭大臣) 被贬,凡路过济宁的,方克勤都周到地安抚招待他们。永嘉候朱亮祖曾经率领船队开赴北平,河水干涸,准备使用劳役五千多人清理河道。方克勤不同意,哭泣地向天祈祷。忽然天降大雨,水深达几尺,船队才得以通过,百姓认为(方克勤)是神。过了八年(方克勤)进入朝庭,太祖皇帝嘉奖他的功绩,赐宴席款待,送他回济宁。后来(方克勤)受到下属的官员呈递奏章诬陷他,(于是方克勤)被贬到江浦服劳役。后来死了。他的儿子方孝孺为其守孝。方孝孺作有传记记载。
《明史·张淳传》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中进士,任命为永康知县。(永康)官吏和百姓平时太多狡猾,接连告官有七个县令被罢免。张淳到任,日夜翻阅公事文书。(当时)打官司的有几千人,(张淳)判决像流水一样迅速顺利,官吏百姓大为吃惊,叹服不已,官司日渐减少。凡是前往官府申诉的,张淳当即定下审判日期,(到时)诉讼双方按照预先约定的日期到官府,很快审决案件没有拖延积压的。农民带一包饭就能结束诉讼,于是称他为“张一包”,是说他像包拯一样快速断案。 有个大盗叫卢十八的抢劫库藏的金帛,过了十多年还没俘获,御史把这件事交给张淳办理。张淳限定三个月一定抓到大盗,并请求御史在一个月内下达数以十计的缉捕公文。等到公文接连下达,张淳故意讥笑说:“大盗逃跑好久了,到哪里去抓捕呢。”搁置着不去办理。有个官吏的妻子与卢十八暗中勾结,那官吏很留心案情,听到张淳的话告诉了卢十八,卢十八心里安稳许多。张淳于是让差役假装告这位官吏欠人银子,把官吏关入狱中。张淳暗地叫来这官吏用勾结大盗犯死罪来责罚他,再叫他请求让妻子代替自己坐牢,自己出去借钱来偿还。卢十八听到以后,急忙来探望这位妇人,(张淳等人)趁他喝醉酒将他捉拿。等到上报御史,(俘获大盗)只有两个月。 百姓之间有一点小小的怨恨,常常夸大成人命案一般的大案来诉讼。张淳查验发现不属实就定诉讼者有罪,从此没有诬告者。永地人贫穷,生下女孩大多不抚养。张淳规劝非常耐心,贫穷而无力抚养的就捐献俸禄供应物资,保全姓名活下来的无以数计。大旱之年,抢劫公然发生,张淳下令抢劫者处死。有人抢了五斗米;张淳故意把死囚用杖打死,张贴告示上定罪名为“这是抢夺米的人”,众人都因恐惧而顺服。过了许久,凭执政成绩第一的身份前往应召,离开永地,刚上车,回头对下属说:“盗贼某人已经回来,离开此地只数里地,你们可以替我捉拿他。”根据他的话追寻,发现盗贼正在河里洗脚,拘捕到官府,盗贼服罪。永地人对这件事感到惊奇,认为有神明告知。张淳说:“这个盗贼追捕得急就逃走,现在听说我离开就回来了。以道理推断,有什么神明呢。”

6,苏轼荔枝叹翻译解析

苏东坡《食荔枝二首·之二》赏析 食荔枝二首·之二 ·苏东坡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赏析】 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灸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不错,从一些现象上看起来,苏轼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宋史》本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贬为琼州别驾后,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介绍: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苏东坡在岭南时,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诗文中就留有很多与僧人唱和的作品。这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了避世意识。 我们实在无法相信苏东坡这样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会避世遁俗。有一件事实很能说明这个有趣的问题。 晚年的苏东坡似乎很喜欢陶渊明,不厌其烦地和陶渊明的诗,并把和陶的诗专门编为一集。苏东坡和陶渊明诗以居岭南时为最多。从绍圣二年正月在惠州贬所到元符三年八月迁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安置,在短短的五年零八个月里,和陶诗凡四十四次一百余首。东坡先生还自述其和陶用意:“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见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这仿佛在告世人:苏东坡从此绝意仕途,欲效陶渊明归隐园田,长作岭南人了。 有意思的是,东坡先生那位心迹相通的老弟却对东坡自述的和陶诗用意提出了疑问,他在《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一文中说:“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清人纪昀也以为苏轼“敛才就陶,亦时时自露本色”。 苏辙不信其兄会真心归隐,几百年后纪昀的看法也一样。他们的看法可以在苏东坡和陶诗中可以得到印证。《和陶饮酒二十首》其十一曰:“诏书宽积欠,父老颜色好。再拜贺吾君,获此不贪宝。”其十八曰:“芜城阅兴废,雷塘几开塞。明年起华堂,置酒吊亡国。”其二十曰:“当时刘项罢,四海疮痍新。三杯洗战国,一斗消强秦。”《和陶咏三良》有:“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这都可以看出苏轼恬淡的外表掩饰不了牵挂国运民生的忧患情怀。 这种忧患情怀在《荔枝叹》一诗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首先借汉唐故实抨击统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而不关民生疾苦的丑恶本质:“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千年以后,我们尤可想见苏学士老泪纵横,祈求上苍:“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苏轼,此诗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明确的针对性,体现了苏轼同情人民、勇于批判时政的进步思想。它尖锐指出统治阶级的开颜一笑,往往是建筑在人民“颠坑仆欲、惊尘溅血”之上的。用“君不见”
不会?求解?

7,苏轼荔枝叹的翻译

荔枝作为造物主之恩赐,以其香甜鲜美予人口福。讵料一旦为权力所青睐,荣列朝廷贡品,反成为百姓之大祸害。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作为朝廷重臣的大文豪苏轼,因诗被奸佞构陷,贬官岭南惠州(今属广东)。惠州盛产荔枝,苏轼既有“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快意,亦生忧国忧民之心,遂有《荔枝叹》之作。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贱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溪边栗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休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此诗内容明显分为二部分。前十二句可视作上篇,以纪实手法,追思汉唐贡荔之害。昏君佞臣为使荔枝鲜如“新采”,不惜遍设驿站,飞车跨山急如兵火,致荔使前仆后继,死者枕藉。以“惊尘溅血”博取“宫中美人一破颜”,充分暴露权力高层之穷奢极欲,茶毒生灵,令百姓痛恨至极,以至千年之后仍欲撕食奸相李林甫之肉。足证贡荔祸民之烈。   苏东坡对汉唐贡荔之祸的叙事,是以史实为依据的(诗中有简要的“自注”)。“永元”是东汉和帝年号,《后汉书·和帝纪》载:“旧南海献龙眼、荔枝,十里一置(驿站),五里一堠(瞭望堡),奔腾阻险,死者继路。时临武长(官)汝南(籍)唐羌,县接南海,乃上书陈状。帝下诏曰:远国珍羞,本以荐奉宗庙。苟有伤害,岂爱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复受献。由是遂省焉。”注家对唐羌更有详尽介绍,称:“唐羌,字伯游,辟公府,补临武长。县接交州,旧献龙眼、荔枝及生鲜。献之,驿马昼夜传送之,至有遭虎狼毒害,顿仆死亡不绝。道经临武,羌乃上书谏曰:臣闻上不以滋味为德,下不以贡膳为功。故天子食太牢为尊,不以果实为珍。伏见交址七郡献生龙眼等,鸟惊风发,南州土地,恶虫猛兽不绝于路,至于触犯死亡之害。死者不可复生,来者犹可救也。此二物升殿,未必延年益寿。帝从之”。( 谢承《后汉书八家辑注》)。临武,即今湖南郴州。交州,交址,秦汉设郡,地及今越南国,此泛指广东、广西、海南一带,与南海同。   唐羌可以说是一位爱民如子的父母官,敢于触犯龙颜为民请命。幸而汉和帝还比较开明,从谏罢贡。史料称唐羌上疏后便辞官还家,闭门著作,不应征召了。看来是个正直之臣。然而,后世的皇爷大多禁不住荔枝美味的诱惑,岁贡历久不衰。苏诗所云“天宝岁贡取之涪”,指唐代天宝年间岁贡涪陵荔枝之事,与《新唐书》“玄宗贵妃杨氏。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至京师”的记载相吻合。宋代那位善书能画的昏君宋徽宗,果然不乏其想象力,竟下令将福建荔树移植于汴京保和殿,精心培育,竟然亦能结果。于是亲摘新果,恩赏宠臣,并吟诗自夸,真是聪明、可爱到了极点(陆游《老学庵笔记》)。殊不知,又有多少生灵为之“惊尘溅血”!直至清代,帝王仍视荔枝为珍果,用以赏赐宠臣示恩。而谏罢贡荔的直臣,亦不时挺身而出,幸为明君所嘉纳者属于少数,但总是罢而不止,屡罢屡起,如同今世禁止公款吃喝一样艰难。   苏东坡谪居岭南,情系民众。他不仅为汉唐贡荔之祸所叹,更为当朝大臣 “争新买宠出新意”所愤。他毫不留情地指名抨击热衷贡茶(栗粒芽)、牡丹(姚黄花)的朝廷重臣,揭露其“争新买宠”的丑陋心理,对民众遭受祸害深切同情。情不自禁地大声疾呼:“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吁请苍天不要生产各种招人喜爱的“尤物”,反给百姓带来祸害;老百姓只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登,不饥不寒而已。东坡满怀激愤地责问那些“争新买宠”的朝臣:吾君所缺乏的难道是这些奢侈品吗?若用吃喝一类东西去满足帝欲,实在是太鄙陋了。既是对“马屁精”们丑恶目的批判,亦是对昏聩帝君的告诫。须知,此时的苏东坡,不是谏官,而是谪官。尽显其忧国忧民赤心,和正直敢言品德。   苏东坡《荔枝叹》,与其说是一首讽谕诗,不若视为一篇直指时政腐败,痛斥奸佞争新买宠的政论文,令佞臣们如坐针毡,不寒而慄。一怒之下,将东坡再贬至海南儋州,此处已是中国的“天涯海角”之地,他们是必欲置东坡于死地而后快。东坡后虽迂赦北还,终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病逝归途。   余读史看到,历史上开明君主总属凤毛麟角,且其“开明度”亦是很有限度的;“马屁精”一类的佞臣,总是窥测昏君(包括有时糊涂的明主),投以所好,弄权害国。此辈往往是是最为无耻,亦是最为危险的人物。唐羌、苏轼这样的诤官直臣,大多因其为民请命、触犯龙颜而丢官谪贬,甚至赔上了性命。历史的趣味性、深刻性,或许正在于此?(阮其山)
苏东坡《食荔枝二首·之二》赏析 食荔枝二首·之二 ·苏东坡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赏析】 从“荔枝诗”看东坡先生的岭南心境 苏东坡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于是,东坡先生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 绍圣二年四月十一日,苏轼在惠州第一次吃荔枝,作有《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一诗,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二句最为脍灸人口,解诗者多以为东坡先生在此赞美岭南风物,从而抒发对岭南的留恋之情,其实这是东坡先生满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赞歌。 不错,从一些现象上看起来,苏轼在岭南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确实显得更加平静,不见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失意与苦闷。《宋史》本传说苏轼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介,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贬为琼州别驾后,居在“非人所居”的地方,“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介绍: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苏东坡在岭南时,除了关心自然风光和民情风俗以外,还与出家人交往频繁,诗文中就留有很多与僧人唱和的作品。这一定程度上确实表现了避世意识。 我们实在无法相信苏东坡这样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会避世遁俗。有一件事实很能说明这个有趣的问题。 晚年的苏东坡似乎很喜欢陶渊明,不厌其烦地和陶渊明的诗,并把和陶的诗专门编为一集。苏东坡和陶渊明诗以居岭南时为最多。从绍圣二年正月在惠州贬所到元符三年八月迁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安置,在短短的五年零八个月里,和陶诗凡四十四次一百余首。东坡先生还自述其和陶用意:“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见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这仿佛在告世人:苏东坡从此绝意仕途,欲效陶渊明归隐园田,长作岭南人了。 有意思的是,东坡先生那位心迹相通的老弟却对东坡自述的和陶诗用意提出了疑问,他在《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一文中说:“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清人纪昀也以为苏轼“敛才就陶,亦时时自露本色”。 苏辙不信其兄会真心归隐,几百年后纪昀的看法也一样。他们的看法可以在苏东坡和陶诗中可以得到印证。《和陶饮酒二十首》其十一曰:“诏书宽积欠,父老颜色好。再拜贺吾君,获此不贪宝。”其十八曰:“芜城阅兴废,雷塘几开塞。明年起华堂,置酒吊亡国。”其二十曰:“当时刘项罢,四海疮痍新。三杯洗战国,一斗消强秦。”《和陶咏三良》有:“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这都可以看出苏轼恬淡的外表掩饰不了牵挂国运民生的忧患情怀。 这种忧患情怀在《荔枝叹》一诗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首先借汉唐故实抨击统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而不关民生疾苦的丑恶本质:“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千年以后,我们尤可想见苏学士老泪纵横,祈求上苍:“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文章TAG:修筑公事是什么意思修筑  公事  是什么  
下一篇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