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马踏飞燕是哪个朝代的

马踏飞燕也称马超龙雀,是东汉青铜艺术的杰出代表。

马踏飞燕是哪个朝代的

2,马踏飞燕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是东汉时期的青铜作品,高34.5cm,长41mc,于1969年在甘肃武威出土,距今已有1790多年的历史了。

马踏飞燕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3,马踏飞燕简介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马踏飞燕简介

4,马踏飞燕是什么朝代的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有人将其称为“马踏飞燕”,以表明奔马正在作凌空掠过燕背的飞驰。郭沫若也将之命名为“马踏飞燕”,并曾泼墨挥毫写下了“四海盛赞铜奔马,人人争说金缕衣”的豪迈诗句。马踏龙雀有人认为铜马俑所附飞鸟,从造型看不像是燕子,而是龙雀,因此应该是“马踏龙雀”或“马超龙雀”。铜奔马铜马俑的造型雄骏非凡,它昂首嘶鸣,马蹄腾空,作风驰电掣般的奔驰,因而,经郭沫若先生鉴定,命名为“铜奔马”,因为是由青铜制成,也称“青铜奔马”,这也是对这具铜马俑最早的称法。天马有人认为,龙雀是风神,即飞廉,这种神鸟,不是一般的奔马能够踩踏的,因此,这具铜马俑就是“天马”。尽管最后被确定的正名为“马超龙雀”,但是“马踏飞燕”的名字却更加富有亲切感和浪漫气息。因此“马踏飞燕”这一名字在民间沿用更多。

5,商丘古城哪时候建的

归德府城,又称商丘古城 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更名为归德府,属南京路。元为归德府,属河南布政使司。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降府为州,属开封府。嘉靖二十四年(1545)升州为府。清沿明制,仍为归德府,属河南省。

6,马踏飞燕是什么时候出土的它属于什么年代的

马踏飞燕(历史文物)一般指东汉铜奔马,在1969年10月出土,属于东汉时期作品。 东汉铜奔马,别称马超龙雀、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东汉铜奔马是在汉代社会尚马习俗的影响下产生的具有重要价值的青铜工艺品。马是汉代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军事装备和农业生产畜力。汉朝政府给马立“口籍”,武帝作《天马歌》,马在各种场合被神化和奉颂。汉代社会盛行车马冥器随葬,视马为财富的象征。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将东汉铜奔马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扩展资料:东汉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铜奔马微微地偏向一侧的头高昂着,前面头顶的鬃毛和后面的马尾一致向后方飘飞,浑圆的躯体呈流线型,四肢动感强烈,三蹄腾空,右后蹄踏一展翅奋飞、回首惊视的“风神鸟”龙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汉铜奔马

7,马踏飞燕是哪个朝代青铜艺术的杰出代表

汉朝 东汉时期
马踏飞燕 又称《马超龙雀》、《铜奔马》,青铜制,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厘米,制作于东汉时期,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墓,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汉朝 东汉时期的,可能是吧

8,马踏飞燕代表的科技成就是什么

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雕塑艺术和铸铜工艺融为一体的杰出作品,在中国雕塑史上代表了东汉时期的最高艺术成就。铜马昂首,四蹄翻腾,马尾高扬,口张作嘶鸣状,以少见的“对侧快步”的步伐奔驰向前。其三足腾空,后右蹄踏在一只正在振翼奋飞的燕背上,燕顾首惊视,与之相呼应,奔马头微左顾,似乎也想弄清楚发生了什麽事,而这一切尽在瞬间。由于马蹄之轻快,马鬃马尾之飘扬,恰似天马行空,以至飞燕不觉其重而惊其快,更增加了铜马凌空飞驰的气势。马体重落一足,小小飞燕承之而可平置,体现了设计者之独具匠心。马与燕的线条流畅,比例匀称,奔驰与飞翔的动态表现的淋漓尽致,生动体现了骏马奔驰与飞鸟争先的瞬间。该器堪称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神奇而稀有的瑰宝。 现为中国旅游标志,寓意一日千里,马到成功
东汉

9,关于马踏飞燕

1.一马的一个后角踏在一燕子身上 2。关键在于寓意很深,马作跃起状,而有踏着一只燕子,让人浮想翩翩 3。采用整体浇灌,形体很大,因此技术难度高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着地。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 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10,马踏飞燕是谁做的

《马踏飞燕》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的一座东汉墓中出土的。这件古代青铜作品,作于公元220年前后,高34.5厘米,长41厘米。这件两千年前制作的铜奔马造型生动,铸造精美 。据考证《马踏飞燕》这个青铜马这个只是陪葬墓中一般的陪葬品,是张姓家主的坐骑,至于是那位大师制造的,现在还无法考证。其制作方法也无从考证。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公元25-100年间)雕塑艺术和铸铜工艺融为一体的杰出作品,在中国雕塑史上代表了东汉时期的最高艺术成就。铜马昂首,四蹄翻腾,马尾高扬,口张作撕鸣状,以少见的“对侧快步”的步伐奔驰向前。其三足腾空,后右蹄踏在一只正在振翅奋飞的燕背上,燕顾首惊视,于之想呼应,奔马头微左顾,似乎也想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而这一切尽在瞬间。由于马蹄之轻快,马鬃马尾之飘扬,恰似天马行空,以至飞燕不觉其重而惊其快,更增加了铜马凌空飞驰的气势。马体重落一足,小小飞燕承之而可平置,体现了设计者之独具匠心。马与燕的线条流畅,比例匀称,奔驰与飞翔的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体现了骏马奔驰与飞鸟争先的瞬间。该器堪称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神奇而稀有的瑰宝。
马踏飞燕 作者:纪广洋 马踏飞燕 自远古的洪荒 直奔太空 嗒嗒蹄声与心脏地脉永恒地谐振 四溅的尘埃化做飞扬的苍云 择世出土的青铜马 惊世绝伦于一只矫燕 逸思成横空出世的中国魂 腾云驾雾的长梦 曾因陶醉于无际的幻想 将金贵的季节错过把银质的岁月挥霍 皎皎白驹喃喃紫燕于高墙深院相对落寞 堆积成山的青铜黄铜铸成方孔的钱币 如串串佛珠令无数头颅低垂 令无数双手 查来数去 令瘦削的马背沉重不已 多少骁骏被懦夫驯服牵制 鞭影如蛇 枭骜不驯的江河几度结冰 翘望的山峰 道道清泪浊泪流向碧波万顷的东方 秦时明月下 依依鬃影 静成排排白杨 汉时关隘外 声声嘶鸣号作长风 马是半条龙 久盼无雨难见祥云的困惑里 睁眼闭眼 就是唐 宋 元 明 清 五千年如白驹过隙 晨曦舒展旭日的硕翅 断肠人与瘦马在漫漫古道上来不及歇息 夕阳西下的天涯即是历史 多舛的祖先几度挥别雏鹰乳燕绕梁的家园 千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铁马冰河令多少代人的梦变得潮湿 昂扬的青丝 一阵风吹过 垂成白发 脱缰的青骢骤雨初歇 已是老骥伏枥 曾经饮马长江的伯乐 潮涨潮落 罹难成驷马难追的传说 回望几曾破碎羁绊千重的故国 壮士的热血几度澎湃成咆哮的江河 马萧萧燕翩翩 陶与铜的祀器上云烟渺渺 仄仄祈愿在多少炎黄子孙梦中盘旋 历历云团久久凝伫山巅 似马非马 片片落叶随风漫卷 似燕非燕 环顾城乡霄壤 谁倍感深深的无言 金子黄得泛滥 银子白得苍茫 出土文物呈现的再不是智慧的韶光 越来越多的奔马雕像 可再也听不到 气贯长虹的长啸 望不见地平线的峥嵘里 谁抖动灵魂深处沉重的翅膀 世纪末的太阳隆隆作响 马达声如浪 高楼矗立成悬崖 道路密织成膨胀的巨网 守望大好河山 守望相依为命的大自然 守望千古文明濡染的心园情岸 谁立于庠序柴门 千遍万遍地呼唤 马踏飞燕的国度啊 盛产良马神马 同时也盛产响马的国度哟 横越千里横越万年 路途已是血迹斑斑 多少燕翅落如花瓣空留苍天幽蓝得清寒 山前城后 塞北江南 多少足迹心痕 被泪雨夹裹的落英絮羽一一填满 曾几何时 于深深的雪原 翘望南天 长城内外多少骏马卧成远山 无数条道路自马蹄深处通往未来 多少代江山在马背上更迭转换 从马群云集的北国到燕语轻盈的江南 数不清的狼烟台 走不尽的古驿站 图腾的雄心立马昆仑 涅槃的苍魂展翅东海 我的 从马踏飞燕到卫星闪烁的 中国

文章TAG:商丘的马踏飞燕什么时候建成商丘  马踏飞燕  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