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中堰口是什么意思,污水处理中沉淀池出水堰槽设计成三角堰有哪些优势
来源:整理 编辑:汇众招标 2023-02-08 19:38:59
本文目录一览
1,污水处理中沉淀池出水堰槽设计成三角堰有哪些优势
相对于水平堰和梯形堰,三角堰的施工难度低,即不要求那么水平。因为三角堰的高通特性——大流量时,各个堰口出水都很大,小流量时,由于倒三角堰口形式,高度差造成的出水差异也小。
2,安丰塘在那
在安徽寿县安丰镇北,到新亚汽车站坐合肥到安丰、保义或堰口班车(上午9~9.30点,下午2~2.30点)和司机说就近下!票价20元!住要住在镇上!安丰塘在安徽寿县中北部,离我家很近。建议乘车:合肥新亚汽车站乘 到隐贤 票17元左右,或者做到安丰的,15元。但得转车,安丰塘 古称 芍陂(que bei) 中国古代第一大人工塘,不过,除了水,好像没什么好看的。塘中有亭。附近有旅馆,但条件都不好。房价单人在30左右,安丰塘镇位于寿县城南30公里处,因位于安丰塘畔而得名,镇政府驻戈家店,全镇面积92平方公里,辖10个村(居)委会,总人口4.8万人,耕地面积6.8万亩。 近年来,在各方面的努力与支持下,全镇工农业发展平稳,镇域经济 发展呈良好势头。目前,工业企业 主要有六安市金丰棉业有限公司、寿县安丰塘粮油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寿县天翼鹅业有限公司、安丰塘自来水厂、苏北米厂等,已初具规模;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棉花、席草、荷仁豆等。 境内名胜古迹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丰塘,县级文保护 单位古安丰县城遗址。安丰塘古称芍陂,为春秋中叶楚令尹孙叔敖主持兴建,是我国四大古水利工程之一,比都江堰还早300年,素有“天下第一塘”之誉,面积34平方公里,蓄水量1亿立方米,塘内盛产银鱼、河蟹、鲫鱼、鲤鱼、鳊鱼、青鱼、鳜鱼、河蚬等,塘北岸有孙公祠、碑亭等均对游客开放,旅游资源丰富。 交通 安丰塘镇位于“天下第一塘”安丰塘畔,十迎路(十字路至迎河)、双安路(双桥至安丰塘)、土建路(陶店至建设)等省县级公路穿境而过,镇政府驻地距寿六路(六安至寿县)5公里,县城30公里,距合阜高速公路入口31公里,合六叶高速公路六安北入口62公里,距六安市70公里,省城合肥80公里,距合肥新桥国际机场55公里,交通便捷通畅。
3,吉茶高速公路的公路简介
湖南省吉首至茶洞(简称吉茶)高速公路线路起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与在建的常德至吉首高速公路相接,路线沿湘川公路(319国道)走向,途经吉首市的寨阳乡、矮寨镇和花垣县的排碧乡、麻栗场镇、窝勺乡、道二乡、团结镇,终点于湘黔渝三省(市)交界处的“边城”茶洞镇。主线全长65公里(其中吉首市境内22公里、花垣县境内42公里)。主线按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为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为24.5 m(整体式)、2×12.25m(分离式),路面结构以沥青混凝土路面为主。全线共划分为4个监理合同段,17个土建工程合同段,2个路面合同段。 本项目计划总投资50.6亿元,由国家投资、湖南省自筹、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四部分构成。 本项目建设将对国家调整经济结构、实施西部大开发、缩小东西部差别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有利于湖南高速公路网与国家干线公路网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对湖南省西部地区交通、经济发展将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加强湖南省与西部地区的经济联系,特别是对于湘西自治州的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旅游开发和增进民族团结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济祁高速公路六安市寿县段,沿着203省道-堰口-安丰-六安东-舒城。 三省共建“南北大通道” 济祁高速拟年内开建 记者昨天从省交通运输厅了解到,起于山东济南,止于安徽祁门,纵贯皖鲁豫三省,全长606公里的“南北大通道”济南至祁门高速公路有望年内开工建设。上周,安徽、山东、河南三省在黄山市召开共商共建省际交通项目座谈会,共同签署了《关于共建济南至祁门高速公路协议书》。 济祁高速公路的起点与山东省规划的鱼台至菏泽高速公路相交,终点与祁门县在建的黄山至祁门至景德镇高速公路相接,全长606公里,途经皖鲁豫三省10个省辖市17个县区,跨越黄河、长江、淮河、新安江。 其中,安徽段长约520公里,山东段30公里,河南段56公里,按双向四车道、时速120公里标准设计。根据共建协议书,皖鲁豫三省一致同意全面加快济祁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争取今年底开工建设;共同申报将该高速公路列入调整后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并争取向江西、福建延伸。 省交通运输厅相关人员介绍,济祁高速公路纵贯我省南北,是我省“四纵八横”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皖豫等中部省份向北通往山东和环渤海经济区、向南通往海西经济区和珠三角经济区的重要通道,是构建三省互联互通大交通网络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形成皖鲁豫省际交通大通道。
4,如何从理想沉淀池的理论分析得出斜板沉淀池的产生依据采纳
平流式沉淀池的池型呈长方行,废水从池的一端流入,水平方向流过池子,从池的另一端流出。在池的进口处底部设贮泥斗,其它部位池底有坡度,倾向贮泥斗。 辐流沉淀池的池型多呈圆形,小型池子有时亦采用正方形或多角形。池的进口在中央,出口在周围。水流在池中呈水平方向向四周辐流,泥斗设在池中央,池底向中心倾斜,污泥通常用刮泥(或吸泥)机械排除。 竖流式沉淀池又称立式沉淀池,是池中沸水竖向流动的沉淀池。池体平面图形为圆形或方形,水由设在池中心的进水管自上而下进入池内(管中流速应小于30mm/s),管下设伞形挡板使废水在池中均匀分布后沿整个过水断面缓慢上升(对于生活污水一般为0.5-0.7mm/s,沉淀时间采用1-1.5h),悬浮物沉降进入池底锥形沉泥斗中,澄清水从池四周沿周边溢流堰流出。堰前设挡板及浮渣槽以截留浮渣保证出水水质。池的一边靠池壁设排泥管(直径大于200mm)靠静水压将泥定期排出的竖流式沉淀池的优点是占地面积小,排泥容易,缺点是深度达,施工困难,造价高。常用于处理水量小于20000m3/d的污水处理厂。在沉淀池的沉淀区内放置倾角为60°的斜管或斜板(斜管管径约25~40毫米,长为800~1000毫米。 斜板间距约100毫米)。因沉淀区分隔为许多区,沉淀面积和沉淀效率显著增加;同时,沉到管底或板面上的污泥将自动滑离沉淀区,解决了除泥问题。池型分三种:在斜管或斜板间水与污泥异向流动(水流从下向上),称为异向流,应用最广;水与污泥同向流动(水流从上向下),称同向流;水流水平向流过斜板间隙,称为横向流。沉淀池的进出口布置应使水流均匀分布,沉淀池的进口和出口大多采用堰口和淹没孔口。圆池的进口常在池中心,而在池周出水。因池周很大,故用锯齿形堰口,以提高堰口水头,促使水流均匀。圆池也有池周进水,池中心出水的。活性污泥法的后沉淀池因进池的废水与活性污泥混合液重于出流废水,可以把进出口都做在池周上,进口在下,出口在上。斜管沉淀池是指在沉淀区内设有斜管的沉淀池。在平流式或竖流式沉淀池的沉淀区内利用倾斜的平行管或平行管道(有时可利用蜂窝填料)分割成一系列浅层沉淀层,被处理的和沉降的沉泥在各沉淀浅层中相互运动并分离。根据其相互运动方向分为逆(异)向流、同向流和逆向流三种不同分离方式。每两块平行斜板间(或平行管内)相当于一个很浅的沉淀池。其优点是:①利用了层流原理,提高了沉淀池的处理能力;②缩短了颗粒沉降距离,从而缩短了沉淀时间;③增加了沉淀池的沉淀面积,从而提高了处理效率。这种类型沉淀池的过流率可达36m3/(m2.h),比一般沉淀池的处理能力高出7-10倍,是一种新型高效沉淀设备。并已定型用于生产实践。浅池理论,简单的说池体越浅,胶体颗粒的沉降距离越短,沉淀效果越好,但是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池体面积会成倍扩大,斜板就是在不增加池体面积的情况下,增加沉淀面积。
5,李冰修建的都江堰对当地产生了什么影响
据《华阳国志》记载,“李冰能知天文地理”。他早就听说蜀郡管辖的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好地方。但因常闹水旱灾害,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百姓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贫困之中。李冰到成都上任以后,安排了一下公务,便不辞辛劳,四出调查。他走了很多地方,访问了许多人,不久就把发生灾害的原因弄清楚了。原来,成都平原是一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扇形平原。从岷山之中奔腾而下的岷江,流至灌口(今四川灌县灌口镇)进入平原,水势减缓。由于玉垒山挡住了它东去的道路,河道被迫折转向西,充沛的江水日夜不停地流至宜宾,汇入长江;而成都平原的广大地区却得不到岷江的灌溉,一遇冬春无雨,就闹旱灾。可是到了夏秋,上游岷山积雪融化,中下游又经常发生暴雨,雪水加上洪水,使江水陡涨,岷江河床容纳不下,便泛滥成灾。洪水淹没农田和房屋,以至平地可以行舟,成都平原深受其害。虽然从远古的时代起,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就开始兴修水利,与大自然展开了顽强的斗争,但始终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无坝自流取水。渠首由百丈堤、导流堤、飞沙堰、泄水槽及取水口等组成。导流堤位于宝瓶口进水口前,用来导水入渠。分水鱼嘴位于导流堤前,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洪水期间,内外江水量分配比例4:6,大部分水从外江走,保证灌区安全;枯水期间,内外江水量比例颠倒,大部分水量进入内江,保证灌区用水。飞沙堰和泄水槽建在导流堤上,用以宣泄内江多余水量及排走泥沙,保证取水口所需水位。百丈堤位于导流堤上游,除引导江水外,可保护河岸免受冲刷。分水、泄洪、引水防沙于一体。农业水利工程2008级赞同1|评论李冰父子的身世乡里、生卒年代和当时修建都江堰的情况都已经不可详考。只知道大约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到蜀郡后,亲眼看到当地严重灾情: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到任不久,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沿岷江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为了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首先把玉垒山凿开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叫它“宝瓶口”。被分开的玉垒山的末端,状如大石堆,就是后人称做的“离堆”。此外,还采取了在江心中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逼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在修筑分水堰的过程中,采用江心抛石筑堰失败后,李冰另辟新路,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大堤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流经宝瓶口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分水堰两侧垒砌大卵石护堤,*内江一侧的叫内金刚堤,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也称”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后,内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了。
6,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对世人有什么影响
李冰是父亲,儿子叫二郎 李冰的身世乡里、生卒年代和当时修建都江堰的情况都已经不可详考。只知道大约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到蜀郡后,亲眼看到当地严重灾情: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到任不久,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沿岷江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为了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首先把玉垒山凿开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叫它“宝瓶口”。被分开的玉垒山的末端,状如大石堆,就是后人称做的“离堆”。此外,还采取了在江心中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逼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在修筑分水堰的过程中,采用江心抛石筑堰失败后,李冰另辟新路,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大堤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流经宝瓶口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分水堰两侧垒砌大卵石护堤,*内江一侧的叫内金刚堤,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也称”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后,内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了。据《华阳国志》记载,“李冰能知天文地理”。他早就听说蜀郡管辖的成都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好地方。但因常闹水旱灾害,潜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百姓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贫困之中。李冰到成都上任以后,安排了一下公务,便不辞辛劳,四出调查。他走了很多地方,访问了许多人,不久就把发生灾害的原因弄清楚了。原来,成都平原是一西北高、东南低的倾斜扇形平原。从岷山之中奔腾而下的岷江,流至灌口(今四川灌县灌口镇)进入平原,水势减缓。由于玉垒山挡住了它东去的道路,河道被迫折转向西,充沛的江水日夜不停地流至宜宾,汇入长江;而成都平原的广大地区却得不到岷江的灌溉,一遇冬春无雨,就闹旱灾。可是到了夏秋,上游岷山积雪融化,中下游又经常发生暴雨,雪水加上洪水,使江水陡涨,岷江河床容纳不下,便泛滥成灾。洪水淹没农田和房屋,以至平地可以行舟,成都平原深受其害。虽然从远古的时代起,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就开始兴修水利,与大自然展开了顽强的斗争,但始终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无坝自流取水。渠首由百丈堤、导流堤、飞沙堰、泄水槽及取水口等组成。导流堤位于宝瓶口进水口前,用来导水入渠。分水鱼嘴位于导流堤前,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洪水期间,内外江水量分配比例4:6,大部分水从外江走,保证灌区安全;枯水期间,内外江水量比例颠倒,大部分水量进入内江,保证灌区用水。飞沙堰和泄水槽建在导流堤上,用以宣泄内江多余水量及排走泥沙,保证取水口所需水位。百丈堤位于导流堤上游,除引导江水外,可保护河岸免受冲刷。分水、泄洪、引水防沙于一体。农业水利工程2008级赞同1|评论
文章TAG:
工程中堰口是什么意思工程 程中 堰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