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四大高原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但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平坦耕地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不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每年经陕县下洩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90%来自黄土高原,随泥沙流失的氮磷钾养分约3,000余万吨,这也是导致黄河下游泥沙堆积,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之一。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国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种治理措施已取得了重大成绩。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中国黄土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墚峁广布的破碎地表。高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800-3000米 。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 高原上主要山脉有太行山脉、吕梁山和六盘山等,这些高脉把黄土高原分成三部分:山西高原、陕甘黄土高原、陇西高原。 黄土高原在中国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交界处,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关中北部,北抵长城,主要包括山西、陕西北部,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内蒙古等省部分地区,面积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黄土分布70%,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80米,气候较干旱,降水集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矿产丰富,煤、石油、铝土储量大。但由于植被稀疏,夏季降水集中且雨量大,流水冲蚀作用强,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地表支离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按地形差别分陇中高原、陕北高原、山西高原和豫西山地等区域。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西起日月山,东至吕梁山,南靠关中平原北部,北抵阴山,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七省(区)46 个地(盟、州、市),282个县(旗、市、区)。平均海拔1000~1500米,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年均气温6~14℃,年均降水量200~700毫米。从东南向西北,气候依次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半干旱气候和干旱气候。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草原和风沙草原。土壤依次为褐土、垆土、黄绵土和灰钙土,山地土壤和植被地带性分布也十分明显。全区总面积63.5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千米(水蚀面积33.7平方千米,风蚀面积11.7 万平方千米),年均输入黄河泥沙16 亿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黄土高原广布黄土,厚达50至80米,陇东、陕北厚达150米,最厚的地方达200米。由于历代战乱、盲目开荒放牧及乱砍滥伐导致高原的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之黄土的土质疏松,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形成“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平坦耕地一般位于沟谷或小型盆地,一般不到1/10,绝大部分耕地分布在10°~35°的斜坡上。地块狭小分散,不利于水利化和机械化。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但是黄土高原地区蕴藏著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 铝土矿等资源,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 山、原、川三大地貌类型是黄土高原的主体。耸峙在高原上的山地,犹如海洋中的孤岛。“山河相间,千沟万壑”为黄土高原地貌最真实的描述。例如六盘山以西的陇中高原上的屈吴山、华家岭、马衔山,陇东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白于山、黄龙山等。原(或塬)是指平坦的黄土高原地面,著名的有甘肃东部的董志塬,陕西北部的洛川塬。塬面宽阔,适于机械化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但是塬易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出长条状塬地,成为山梁,称为“梁”地。如果梁地再被沟谷切割分散孤立,形状有如馒头状的山丘,当地称为“峁”。由“梁”和“峁”组成的黄土丘陵,高出附近沟底大都在100~200米左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来源区。川是深切在塬面下的河谷平原,在梁峁地区地下水出露,汇成小河,河水带来的泥沙在这里沉积,在两岸形成小片平原,称它为“川”。川两旁还有阶地,即“掌”、“杖”地,掌是川地上源的盆地状平原,与条状分布的杖地不同。 主要由暴流沟谷冲刷疏松黄土所致。黄土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具有直立性并含有碳酸钙,迂水容易溶解、崩塌。地面坡度较大,植被稀疏,夏季又多暴雨,造成奇峰、陡壁、溶洞、陷穴、天生桥等微地貌,更助长了沟壑扩展,加速水土流失。同时也与近代地壳上升有关,使得沟床不断下切和侧蚀,沟谷溯源侵蚀加剧,相应地谷坡又不断地扩展,于是沟间地日益破碎。除上述自然因素外,与人类活动,特别是滥垦滥伐,破坏天然植被等社会因素有密切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植树造林,种草,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措施以及合理放牧等,黄土高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有11万平方公里特严重面积。大部分地区的侵蚀模数在4000吨/平方公里,最严重的地区达3.57万吨/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使黄土高原丧失熟化土层,使当地土层的蓄水保湿能力降低,丧失耕种能力。水土流失还导致河道淤塞,水库淤积,渠道不畅等后果,治理困难。

四大高原的黄土高原

2,黄河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1、孕育了中华文明由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水温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2、提高附近的经济核心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金等几十个强大的王朝,其政治经济活动的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3、带来文化升级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4、产生文学经典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5、水力资源黄河带来了巨大的水力资源,如:(1)西霞院反调节水库是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的配套工程,位于小浪底坝址下游16公里处的黄河干流上,下距郑州市116公里。(2)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北40公里的黄河干流上,南岸属孟津县,北岸属济源市,上距三门峡水利枢纽130公里,下距焦枝铁路桥8公里,距京广铁路郑州黄河铁桥115公里。坝址以上流域面积694155平方公里。(3)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下段干流上,两岸连接豫、晋两省,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原陕县会兴镇)东北约17公里处。坝址以上流域面积68.8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91.5%。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河
人们对黄河带来了很多影响最大的就是环境污染。工业污染黄河污染中工业废水污染占60%-70%,生活污水污染占30%左右,农业以及其他污染占10%以下。据监测数据显示:2005年黄河流域来自工作的废水排放量为32亿t,占污水总量的73.5%。工业是黄河的污染大户,在工业中化工、食品、酿造、石油加工、炼焦、造纸等5个行业又是污染的主要排放者。据统计,这5个行业COD排放量约占黄河工作废水排放量的90%。氨氮排放量约占黄河工业废水氨氮排放量的80%。从工业污染成分看,黄河污染物主要是有机物,氨氮、生化、需氧量、石油类、溶解氧、挥发酚和汞是主要成分,部分重金属也明显超标。2,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对黄河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农田径流、水土流失和分散养殖等方面。据资料显示,到2007年,黄河流域年面源污染入河量COD、氨氮、总氮、总磷已经分别超过39万t、1.5万t、13万t和2万t。3,流域水资源短缺,流量减少黄河本身是一条水资源比较困乏的河流,加之近年来气候变迁使流域降雨量趋于减少,黄河水量总体上呈不断减少之势。另一方面,黄河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黄河的需求量急剧增加,使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不断提高,直接导致了流域生态环境流量不足,加剧了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恶化。一方面是来水量在减少,另一方面是入污量在增加,遂使黄河水污染形势变得更加严峻。4,城市污水处理率低,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城市污水处理不达标,大量不符合标准甚至是未经过任何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黄河,是导致黄河污染的一个主要因素。据统计,在2007年前后黄河流域每天实际处理的污水量不,90万t,处理率仅为1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地方政府对环保重视不够,环保投入不足;流域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污染监管治理体制不顺,环保执法不严等,也都是影响黄河水质量的重要因素。6,黄河污染,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命安全。1999年黄河龙门以下河段发生污染,下游一些城市引黄供水被迫停止一个月。2003年,黄河发生有实测记录以来最严重污染,三门峡水库蓄水变成一库污水,已经运行的第七次引黄济津被迫中断。2004年,黄河干流内蒙古河段发生严重水污染事件,历时11天,黄河干流三湖河口-万家寨水库区长340km的河道内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治理黄河污染,保护良好的黄河水环境,是治黄者的职责和任务,也是保障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二,防治黄河流域水污染的措施1、 非工程性措施即管理措施。主要是根据造成流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和实际情 况及水体功能需要等方面的问题,加强法制建设,统筹规划,强化监督管理,尽 量减少点、 面污染源污染物的排放量及其入河量, 以防止和减轻对地面和地下水 体的污染。(1)法制治河 结合流域自身情况, 加强法制建设, 依法保护水资源要使水利执法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仅有《水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等国家法律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 流域的实际情况,加强法制建设,建立更为详细、便于操作的法规体系,做到依 法保护水资源。就黄河流域而言,多年来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会同有关省(区)的 水利、环保部门,先后制定了一些水系的水污染防治条例(办法),有些省(区)还 制定了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但有关流域全局的《黄河水污染防治条例》虽 历经多年,数易其稿,至今仍未能颁布实施。应当看到,该条例毕竟符合对流域 水资源实施统一管理的客观需要,是管理手段的进步, 在国家高度重视黄河水污 染防治工作的有利条件下,应尽早实施。此外,还应根据近年来所开展的流域入 河排污口调查及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 尽快制定 《取水许可水环境管理实施办法》 和《水质监测归口管理办法》等。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运用行政、法律手段外, 还应运用经济手段,加大水资源费的征收力度,对不合理利用和浪费水资源的, 经济上要给予处罚。必须征收“水污染补偿费” ,以达到限制废污水排放、促使 废污水治理和保护水环境质量的目的。(2)做好宣传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水资源保护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 只有流域内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因此,要加大对新《水 法》 、 《水污染防治法》 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工作, 以提高全民水资源保护意识, 共同保护水资源。2、 工程性措施 在河流水污染范围较广、历时较长、程度较重的情况下,要控制或减轻污染 仅靠非工程性措施是不够的, 还必须采取针对性很强的工程性措施。工程性措施 即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废污水处理装置(设施)、不同处理深度的污水 处理厂和处理系统等。
水土流失 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高出约2℃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平原直到中国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战国以后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由于黄河流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国重农轻牧的现象,黄河流域植被破坏成为长期、大量的现象。随着公元11世纪气候转冷的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开始减少,然而森林覆盖已经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并随着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断流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1]。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全球变暖。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这就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了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最终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 2. 植被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了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得更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经河道才能得以补充。 3. 灌溉方式落后。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 河道变迁 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威胁,而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丰帝5年)。在那次黄河大改道之前,黄河下游流经路缐,按照现时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上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濮阳,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安、涟水、阜宁、滨海然后入黄海。但在改道后,於铜瓦厢缺口后,黄河冲破原有的河道,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入渤海

黄河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好处

3,黄河中游为什么 支流比较多

黄河中游为什么 支流比较多黄河中游地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半湿润地区,降水较多且主要集中于夏季;黄河中游地区地处黄土高原,地势起伏大,沟壑发育,沟谷众多,利于河流发育。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黄土高原地区处在我国第二级阶梯,及由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 2、黄土高原还是我国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的边缘区,从而使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或自西南向东北递减。黄土高原南北地跨亚热带、暖温带、温带三个温度带;东西跨半湿、半干旱和干旱等干湿地带,气候的地域差异性和过渡性十分显著。本区位于季风的尾闾区,干旱与半干旱范围大,降水不稳定,干旱、风沙频繁,天然草地与旱作农业生产能力低且不稳定。气候的干旱与降水不稳定、黄土及风沙物质的不稳定相结合,使得本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3、从土地利用形式上看,这里是农业耕作区和畜牧区交错的地区。土地利用受降水波动和历史上农耕、游牧民族交替控制的影响,在农牧交错地带表现为有农有牧、时农时牧的变动,导致土地退化加剧。 二、水土流失的特点 1、侵蚀强度大。该区侵蚀模数大于15000 t/km2 以上的水蚀面积达3.67 万km2,占全国同类侵蚀强度面积的89%,局部地区侵蚀模数高达3万-5万t/ km2。 2、时空分布集中。6-9月,产沙量占年产沙量的80%以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7.86万km2的多沙粗沙区,该区域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2.3%,年产沙量却达11.82亿t,占同期黄河输沙总量的62.8%,其中粒径大于0.05mm的粗泥沙3.19亿t,占粗泥沙输沙总量的72.5%。 3、泥沙主要来自沟道侵蚀。该区沟壑发育,沟道侵蚀十分严重。尤其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崩塌、滑塌、泻溜等重力侵蚀十分活跃,沟谷面积虽占总面积的40%左右,而产沙量却占总产沙量的60%以上。 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群众贫困、经济落后,而且给下游防洪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 1、恶化生态环境,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降低,形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加剧了贫困,制约了经济发展。在国家"八七"扶贫计划中,黄土高原地区贫困县有126个,贫困人口2300万人。目前仍有贫困人口近1000万,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 2、泥沙淤积下游河床,威胁黄河防洪安全。该区年均入黄泥沙16亿t,约有4亿t沉积在下游河床,造成河床逐年抬高,平均高出地面4-6m,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直接威胁着下游两岸广大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3、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该区水资源相对匮乏,但为了减轻泥沙淤积造成的库容损失,部分黄河干支流水库不得不采用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同时,每年需要150亿 m3左右的水资源量用于冲沙入海,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水土流失的治理 1、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县为基本单位,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沟坝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2、坚持以退耕还林还草为基础,着力建设区域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以林草建设为重点,抓住蓄水、节水这个关键,走综合治理的路子。一是因地制宜,抓好造林种草。要根据实际,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特别要引导群众发展适销对路的经济林果,让群众得到实惠。二是实施雨水集流工程。采取多种形式,蓄存降水,发展窖灌等节水农业,解决好农村饮水和基本农田的补水问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三是合理配置资源,调整农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搞好产业开发。促进一批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的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改变毁林开荒、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改变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眼前经济效益的短期行为,加快恢复植被进程,使生态环境尽快向良性转变。 3、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突出经济效益,走优质高效之路。大力发展集雨节水灌溉,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4、坚持把治理开发和预防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制止破坏林草植被的势头,依法保护水土和林草资源,把已建成的烂沙、治水工程管护好、经营好,使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最后,从减少江河水患压力出发,整体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按照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全面推进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提高治理规模、质量和效益。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统筹安排,集中连片治理,发挥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逐步实现水不乱流、泥不出沟,在较短的时期内,使省内河流泥沙含量明显降低。造福本地群众,惠及下游人民。 黄河不同于其他大江大河的最大特点是:水少沙多,水沙异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继而产生了下游的“地上悬河”及河口的摆动、延伸等特点。这些特点无不与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相关。 1、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流域头号生态环境问题 1.1关于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国外曾把生态和环境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生态是指生命“代码”、生物习性及它们与周围环境的联系[1]。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形成不同的生态系统。如陆地生态、海洋生态……高原生态、河流生态、草原生态等。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背景。在环境科学中,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2]。因此其包括了生命要素和非生命要素。生命要素中主要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非生命要素主要为大气、水、土壤、光热(温度)。由此可见生态和环境是密切相关的,生态的失衡将破坏和污染环境,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会影响生态,人在研究环境问题过程中很难把生态和环境区分开来,他们与人类共同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生态环境系统,人类也成为整个生态环境系统中的关键要素,可以用简单的结构关系图来表示。 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段中的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任何统一的整体[2],因此可以认为是生态环境中的一个局部整体。在生态体系统内,能量的流动导致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生物多样性、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当处于稳定和通畅状态时,被称为生态系统平衡(平衡还表现为物种数量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平衡稳定状态是因为其内部具有自动调节(或自我恢复)能力。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干扰超过限度就会引起生态平衡破坏,表现为结构破坏或功能衰退。 1.2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特点 主要体现在大气、水、土壤、植物(被)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上。 (1)表层覆盖着深厚的黄土。黄土土质疏松,遇水崩解,极易侵蚀。当水以集中、一定强度的运动时,就能产生侵蚀—水蚀。 (2)降水少而不均(由图三年降雨等值线及历史暴雨记载图可见)。黄土高原自东面向西北,年降水从700mm递减到不足200mm,由半湿润向干旱地区过渡,但又属于暴雨集中的地区。 (3)光热通量大。日照时间长,蒸发能力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加之强烈的大陆季风,在西北部干旱地区,产生了另一种侵蚀—风蚀。 (4)植被覆盖率低。且自东南至西北逐步递减,由乔灌植被向草灌植被转化,直至北部鄂尔多斯荒漠植被。大量的地面裸露,使土壤失去了有效保护及对水的调节作用。 (5)随着该地区人口的增长,毁林(草)开荒、陡坡种地、过度放牧、破坏植被,使原有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而难以恢复。现代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采矿、基础设施建设,城镇扩展等造成生态环境新的失衡。 以上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后果即是形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最典型的是河口镇至龙门区间,集水面积11.2万km2,属半湿润气候向干旱气候过渡地带,全年降雨集中在夏季,连续4个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80%,暴雨强度可达1mm/min以上,暴雨期的径流系数可达66%,地表被暴雨洪水切割成千沟万壑,成为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沟壑密度达7km/ km2以上,每年以66.7亿m3的地表径流向黄河输送达9亿t泥沙[3]。 1.3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黄河流域头号生态环境问题。 黄土高原地区,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阴山,海拔800~3000米,是地球上最集中且分布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km2。 根据1990年全国土壤侵蚀遥感普查资料,黄土高原侵蚀模数大于1000t/km2.a的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为45.4万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70.9%,其中水蚀面积33.7万km2。 侵蚀模数大于8000 t/km2·a 的极强度以上水蚀面积为8.51万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64.1%;侵蚀模数大于15000 t/km2·a的剧烈水蚀面积为3.67万km2,占全国同类面积的89%。局部地区的侵蚀模数甚至超过30000 t/km2·a。 从时间上来看,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其产沙量一般占年产沙量的80%以上,且往往又是几场暴雨造成的。从地域上来看,据最新研究成果,输沙模数大于5000t/km2、粗沙(粗泥沙粒径0.05mm以上)模数大于1300 t/km2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为7.86万平方公里,仅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12.2%,而多年平均输沙量(11.8亿t)却占黄河总输沙量的62.8%。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大量的泥沙进入黄河,使黄河的多年平均输沙量(陕县站,下同)达16亿t。每年约有4亿t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河床的抬高速率达10cm/年左右,形成了著称于世的“地上悬河”,黄河下游防洪形势险峻不缓的原因于此。一旦决口,危及12万平方公里的人民生命财产和严重影响社会安定及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大片土地沙化造成长期的生态环境问题。 严重的水土流失也给黄土高原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地表被切割成千沟万壑,加重了风蚀、水蚀、重力侵蚀的相互交融和增大了雨洪及干旱灾害的产生频率,植被破坏、植物退化、生态功能急剧衰退,形成了恶性循环,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又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使黄河产生了不同于其他江河的突出矛盾,成为黄河流域头号生态环境问题。 2、水土流失防治途径及成就 2.1 水土保持的发展历程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防治—水土保持工作真正开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1) 开创时期(上世纪50年代) 这一时期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被作为“变害河为利河”的关键工作,开始设立一定数量的水保治理和科研机构,积极开展试验示范推广。1955年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报告》,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正式列入国民经济建设计划。与此同时,水土保持由过去分散进行单项治理,发展为一沟一坡成片治理。 (2)规划及有序治理阶段(上世纪60、70年代) 60年代起,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开始从无序治理向全面规划,综合治理转变。国务院相继召开了三次黄河中游水土保持会议,确立了重点治理区。70年代,加强了梯田、坝地、小片水地等基本农田建设,提出了“以土为首、水土林综合治理,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同时,在陕、甘、晋三省,水坠筑坝、机修梯田和飞播林草的科技攻关和推广也取得重大突破。 (3)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防治阶段(上世纪80年代) 80年代,水土保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提出了工程措施、耕作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以经济效益为主的基本工作思路。各地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出现并大力推行以户承包治理小流域,调动了群众治理开发的积极性,加快了治理进度。

黄河中游为什么 支流比较多


文章TAG:陕县水利局最近有什么活动陕县  水利  水利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