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豆中后期可以上水吗

马铃薯后期薯快迅速膨大,此时应增加浇水量,应连浇三水,每水间隔5—7天,应浇小水,切忌大水漫垅。浇水原则是既要保持土壤湿润,又不能造成田间积水。在此期间如果植株有徒长现象,要进行人工化控,可喷施1—2次多效唑,换算浓度为100ppm。
以、三化螟等复合危害时。水稻生长中后期应重点防治白叶枯病、纹枯病、稻曲病及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等病虫害,且这些病虫害多复合发生。根据这一实际情况、省时又起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可用叶枯宁与杀虫双的混配液防治,应采用农药混配技术进行复合防治,如白叶枯病,这样既省工

土豆中后期可以上水吗

2,千与千寻 第二部是什么

千与千寻2猫之报恩17岁的高中生小春(池胁千鹤配音)是个爱幻想的女孩子,一次上学途中救回了一只差点被卡车轧到的猫,那只猫其实是猫之国的王子,从此以后,小春的周围开始不断的发生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了报答救命之恩,王子还邀请小春到猫之国做客。小春从来没有想象过一个由猫来统治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踏上了旅程……
千寻在高蜀垅城 影片简介 片名:<<千寻在高蜀垅城>><<高蜀垅城>> 原作/脚本/监督:宫崎骏 配音:荻野千寻 ----柊 榴美 白先生 -----入野自由 千寻的妈妈 -----泽口靖子 千寻的爸爸 -----内藤刚志 汤婆婆 /钱婆婆 ------夏木麻里 锅炉爷爷 -----菅原文太 大迪作-----友木三进 小铃 ------玉井夕海 黑罗/白罗-----大司一马 多苛英------朝日雄 见英法师-----紫弄美 落兽------柘山达木 音乐:久石让/常无玉子 作画监督:武拓尤 美术监督:三汲水太 制作:吉卜力工作室/东宝 发行:东宝映画 片长:135分钟 首映:(预计)2009年1月2日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人物简介 荻野千寻(千):普通少女,善良勇敢,逆境里发挥超强适应力。 汤婆婆:巨头魔女,用魔法控制温泉,喜欢唠叨,诸多挑剔,控制欲强。 赈早见琥珀主(赈早见琥珀川/白龙):十二岁的美少男,白龙的化身,性格矛盾复杂。 釜爷(锅炉爷爷):地下室中为温泉控制高压锅炉的老者,擅长调节人际关系。 钱婆婆: 魔女汤婆婆的孪生姐姐,性格祥和与世无争. 大迪作------白龙的死对头,在高蜀垅陷害白龙,使白龙被流放在高蜀垅-地下咣城 小钤------(另一个小铃,虽然声优相同) 高蜀垅城公主 黑罗/白罗-----大迪作手下,妖怪双胞胎 多苛英------白龙好友,帮助千寻救出白龙 见英法师-----小钤手下,是钱婆婆的弟子 落兽------白龙的宠物,白龙被流放在高蜀垅-地下咣城后,找到干寻和多苛英去救白龙 你是看了这个吗??????? 我想要是有人能说了不一定就是假的 虽然我感觉是真的 因为感觉千寻里面有些人到了现在我都感觉神神秘秘的 “难道是给下一部当铺垫????”反正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啦 我也很期待 希望是真的

千与千寻 第二部是什么

3,圣诞节是习俗有哪些

法国 法国中部的色日尔斯地方,每年圣诞节前后几天必降大雪,白雪皑皑,令人清新。在西方人眼里,白色圣诞是一种吉祥。在法国,马槽是最富有特色的圣诞标志,因为相传耶稣是诞生在马槽旁的。人们大唱颂赞耶稣的圣诞歌之后,必须开怀畅饮,香槟和白兰地是法国传统的圣诞美酒。 芬兰 芬兰在12月圣诞节前后,漫山遍野都是怒放的紫罗兰,掩映在白色的大地上,望去一片紫红色,紫色圣诞使人心旷神怡。 英国和德国 英国人和德国人一样,圣诞节喝啤酒,吃烤鹅,他们更喜欢利用圣诞节假日外出旅游。 美国 美国人过圣诞节着重家庭布置,安置圣诞树,在袜子中塞满礼物,吃以火鸡为主的圣诞大菜,举行家庭舞会。 瑞士 瑞士人在圣诞节前4个星期,就将4支巨型的蜡烛点燃,放在由树枝装饰成的一个环里,每周点1支,当点燃第4支后,圣诞节就到了。 丹麦 丹麦人对不合意的圣诞礼物,可去商店兑换价格相似的其他商品。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南半球的国家之一。12月底,正当西欧各国在寒风呼啸中欢度圣诞节时,澳大利亚正是热不可耐的仲夏时节。因此在澳大利亚过圣诞节,到处可以看见光着上身汗水涔涔的小伙子和穿超短裙的姑娘,与商店橱窗里精心布置的冬日雪景、挂满雪花的圣诞树和穿红棉袄的圣诞老人,构成澳大利亚特有的节日图景。这种酷暑和严冬景象的强烈对比,恐怕在西方国家是独一无二的。父母给子女最好的圣诞礼物,莫过于一副小水划。圣诞节弄潮是澳大利亚的一大特征。节日晚上,带着饮料到森林里举行“巴别居”野餐。人们用石头垒的露天灶中用枯树枝生火、上面架一块铁板,把香肠、牛肉、鲜鱼等放上去煎。吃饱喝足后,就跳起“迪斯科”或“袋鼠舞”,一直闹到深夜才结束。喝醉了的,便往草地上一躺,在如雷的鼾声中迎接圣诞老人的莅临。 波兰 在波兰每年12月25日、26日举行,家家户户都要装饰圣诞树,大街小巷都有圣诞树上的装饰品出卖。节日里亲友之间相互祝贺,互赠礼品,表示友好。晚间吃饭时桌布下边要放一些草,以示耶稣的降生。晚饭很丰富,但不能吃肉。夜间12时后,全家去教堂礼拜。圣诞节期间,一般不到别人家中做客,但主人盛情邀请者例外。 保加利亚 据保加利亚的历法,圣诞节是灵魂出没、妖邪猖狂的日子。因此,人们要借助火来驱妖镇邪。圣诞节前夜,家家都燃起火堆,一直燃到天亮,不得熄灭,否则会招来横祸。由男人取圣诞木点火进屋并高声念道:“圣诞节降临,牛、羊、猪、马长满圈,麦苗出满垅,人人走好运。”在屋里等候的人则齐声回答:“阿门!”

圣诞节是习俗有哪些

4,笑的阅读答案六年级寒假作业中的

(1)作者描绘了一副:云散了,树叶上的,映着月光,好似千点,闪闪烁烁的迷人图画。(2)描述了微微笑;小孩微微笑,两个笑的场景。(3)主题:由雨后景色想到了以前的一些让人怀念的笑的场景。文章第一段描写了一幅空灵、的自然景色,其作用是:渲染了“美”的气氛,为下文展开“笑”的联想与回忆作铺垫。
笑 冰心 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过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地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 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垅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一、写出四个带有“想”字的四字词语。二、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兀自( ) 绾起( ) 潺潺( )三、 笑有很多种,请你在下面写出五种类型的笑。四、“三个笑容”指的是哪三个笑容?五、作者是在什么时候站在窗前的? ( )a.白天 b、傍晚 c. 夜晚六、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请打“√”1、 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2、 映着月儿,似乎萤光千点,闪闪烁烁地动着。3、 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4、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七、哪两个自然段是回忆性的文字,这两段内容有什么共同点?参考答案:一、冥思苦想、左思右想、思前想后、想入非非二、兀(wù ) 绾(wǎn ) 潺(chán )三、微笑、大笑、狂笑、冷笑、傻笑四、安琪儿的笑、孩子的笑、老妇人的笑五、c六、2、√3、√七、四和六自然段,都有月亮的出现,两个人物都抱着花,都在微笑。

5,无花果全国种植面积有

无花果的繁殖方式有多种,一般多采用扦插繁殖,一年大多月份里都可扦插,成活率高。一、扦插育苗技术要点 1、选地:要选用无盐碱的土壤。它虽抗盐碱,但含盐碱稍高,扦插期易受害而致死亡,应以土壤肥沃的沙壤土和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为好。 2、采插条:应在秋季落叶后树液停止流动时采集,如春季采插条则要在发芽前进行。采母树地面或母树主干下部的萌发枝作插条,为保障贮存质量,插条在存放前应放在清水中浸泡3天左右,捞取后按一层插条一层细沙,浇适量水以保持土壤湿润。 3、扦插方法:用粗度适宜、剪口平整无毛茬、无劈裂,长度在20厘米左右的插条进行扦插。要因地适宜先将地整细、施肥做床,一般床宽50厘米,床高33厘米左右,或做35厘米的小垅,垅距35厘米左右,随做垅,随扦插,随浇水,扦插深度17—18厘米。扦插时间应掌握在当地能愈合生根期前3天左右,此时扦插可减少外界不良气候的影响,其愈合生长速度快。 4、扦插后的管理:无花果虽插穗易愈合生根,但也要注意扦插后的管理,管理要点是:①其愈合组织形成期,对温度要求较高应及时提高低温;同时,加强水分供应。愈合生根后期插穗长出大量的毛根,此时气温逐渐升高,应注意增加土壤水分。②愈合生根后和发叶期要避免浇泥浆水,切防糊叶现象出现,对低床扦插的更应注意。③坚持看土壤墒情浇水,土壤潮湿要少浇或不浇,如果土壤干旱要多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状态为适宜。④无花果幼苗不耐寒,在初冻或倒春寒前要做好防寒(冻)保温工作,简单的方法是埋好土或盖好草帘、树叶、稻草等覆盖物。⑤当幼苗进入营养生长期前后,坚持每个月轻施一次以氮肥为主的复合肥。施肥量依苗龄增长而逐渐增加。并随着苗根系的增深,以深沟施效果为好,但要注意施肥时避免伤根。 二、无花果的栽培要点 1、定植:可盆栽或在荒坡、田园、庭院栽培。利用荒坡、田园、庭院等栽培的,其定植密度一般适当加大密度可采用1×2米,定植单坑深50—70厘米。直径为40—60厘米,以含磷钾的混合肥(如人畜、禽粪、绿肥、饼肥、化学复合肥)等作基肥,定植适期在华北应在清明前后,东北宜在谷雨前后,南方可在秋季落叶后移栽定植,但应避开开花结果期。 2、整形修剪:无花果的整形修剪较简单,修剪整形技术要求不高,一般采用多主枝自然开心形整枝方式,但要全株保留3—5条主枝,不留侧枝,主枝组直接着生在主枝上。幼树期间重点抓好培养主枝,并注意抬高主枝角度,促进多发枝条,达到迅速扩大树冠的目的。进入初果期后,抓好多培养枝组,以便促进形成一定的产量。盛果期时注意培养骨干枝,更新大中型枝组剪缩弱枝组。对树势衰老或病虫害严重的,可利用基部或枝上发出的萌蘖枝或隐芽,重新培养主枝和枝组。无花果从7月中旬开始,陆续到11月份成熟。无花果的采摘一般宜在晴天的早晨或傍晚进行,见已成熟的果实顶端有一小孔微开,果皮出现固有品种(多分红、黄品种)的色泽时,采摘。过熟的果实采后不耐贮藏和运输。3、肥水管理:无花果幼树生长期,如基肥不足则应施肥。方法是在离主根40厘米左右处,株施腐熟杂肥5公斤左右;盆栽的至少施入1公斤。成龄树株施腐熟农家肥15公斤左右,在落叶前后施入基肥,追肥宜在新梢旺长期及果实迅速膨大期为好。无花果是较耐肥的果树,但应偏重施磷钾肥,一般氮磷钾的比例为0.5:1:1。因其较耐旱不耐涝,新梢生长及果实膨大期需水量较大,但长期受渍或积水重的环境,易造成落花、落果、落叶,甚至死亡,因此亦要注意做好排涝排水。盆栽的亦要注意排水,尤其是在大雨或暴雨之后的连阴雨季节,要注意遮雨或倒盆控水。4、病虫害防治:无花果较少发生病虫害。在果实生长期中,向周围散发特殊气味易招致桑田牛危害;果成熟时易受鸟害。除人工扑捉桑田牛,驱赶鸟类之外,可人工或药物灭虫卵。亦可用稻草人缚塑料彩条插入田间驱赶鸟类。中国有机农业网cnoa360
安徽有大面积种植无花果的,喜温暖湿润气候,耐瘠,抗旱,不耐寒,不耐涝。以向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或粘质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养植  无花果有很强的抗逆性,适宜于在各种土壤中生长。喜温暖而稍干燥气候,不耐严寒,宜在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上生长,怕水涝,如栽培在地下水位高或排水不良的地区,要注意开沟排水。适宜生长温度25~30℃,在我国南方可地栽,黄河以北地区多盆栽,冬季移入室内越冬。无花果根系发达,病虫害少,2~3年即始果,寿命可达百年左右。  栽培要点  无花果适应性强,栽植宜在清明前后进行,盆栽容易,一般每1~2年换一次盆。  (1) 浇水  浇水要适量,不可过多,生长期每天浇1~2次水,果实成熟后减少浇水。入温室前浇一次透水,入室后基本不浇水。  (2) 施肥  每月施一次稀薄液肥。于落叶前后施基肥,在果实迅速膨大前追肥。  (3) 温度  无花果较耐寒,在-5℃时不会受冻害死亡。  (4) 修剪  无花果要年年修剪。扦插苗当年生长旺盛,顶端干枯,应即剪去。第二年主枝高60~80厘米时,要剪顶。保留顶端4~5个芽,其余芽均除去。第三年对新枝剪留12~15厘米长。每侧枝留顶芽1~3个,全株留10个芽左右。7月对新梢进行摘心。  如此每年年初进行修剪,并进行除芽,这样可以使整个树冠匀称美观多结果。  繁育方法  无花果多用扦插方法进行繁殖。春季选生长充实、粗约1.5厘米的1年生枝条,长20~25厘米做插穗,直插沙土中,深6厘米,插后浇透水,保持湿润,半个月后芽达3~6厘米时,只保留基部壮芽1枝,其余除去。扦插容易成活。当小苗30厘米高时可上盆,有些甚至当年可结果,大多数第二年结果。  无花果根茎处生长的明蘖枝可用利刀割下,进行分株繁殖,直接栽到小盆里养护。

6,梁实秋猫的故事

猫的故事  猫很乖,喜欢偎傍着人;有时候又爱蹭人的腿,闻人的脚。唯有冬尽春来的时候,猫叫春的声音颇不悦耳。呜呜的一声一声的吼,然后突然的哇咬之声大作,唏哩哗喇的,铿天地而动神碉。这时候你休想安睡。所以有人不惜昏夜起床持大竹竿而追逐之。祖传有一位和尚作过这样的一首诗!“猫叫春来猫叫春,听他愈叫愈精神,老僧亦有猫儿意,不敢人前叫一声。”这位师父富同情心,想来不至于抡大竹竿子去赶猫。  我的家在北平的一个深巷里。有一天,冬夜荒寒,卖水罗卜的,卖硬面饽饽的,都过去了,除了值更的梆子遥远的响声可以说是万籁俱寂。这时候屋瓦上嗥的一声猫叫了起来,时而如怨如诉,时而如诟如詈,然后一阵跳踉,窜到另外一间房上去了,往返跳跃,搅得一家不安。如是者数日。  北平的窗子是糊纸的,窗棂不宽不窄正好容一只猫儿出入,只消他用爪一划即可通往无阻。在春暖时节,有一夜,我在睡梦中好像听到小院书房的窗纸响,第二天发现窗棂上果然撕破了一个洞,显然的是有野猫钻了进去。大概是饿极了,进去捉老鼠。我把窗纸补好,不料第二天猫又来,仍从原处出入,这就使我有些不耐烦,一之已甚岂可再乎?第三天又发生同样情形,而且把书桌书架都弄得凌乱不堪,书桌上印了无数的梅花印,我按捺不住了。我家的厨师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除了调和鼎鼎之外还贯通不少的左道旁门,他因为厨房里的肉常常被猫拖拉到灶下,鱼常被猫叨着上了墙头,怀恨于心,于是殚智竭力,发明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捕猫方法。他用铁丝一根,在窗棂上猫经常出入之处钉一个铁钉,铁丝一端系牢在铁钉之上,另一端在铁丝上做一活扣,使铁丝作圆箍形,把圆箍伸缩到适度放在窗棂上,便诸事完备,静待活捉。猫窜进屋的时候前腿伸入之后身躯势必触到铁丝圆箍,于是正好套在身上,活生生悬在半空,愈挣扎则圆箍愈紧。厨师看我为猫所苦无计可施,遂自告奋勇为我在书房窗上装置了这么一个机关。我对他起初并无信心,姑妄从之。但是当天夜里居然有了动静,早晨起来一看,一只瘦猫奄奄一息的赫然挂在那里!  厨师对于捉到的猫向来执法如山,不稍宽假,我看了猫的那副可怜相直为她缓颊。结果是从轻发落予以开释,但是厨师坚持不能不稍予膺惩,即在猫身上用原来的铁丝系上一只空罐头,开启街门放她一条生路。只见猫一溜烟似的唏哩哗喇的拖着罐头绝尘而去,像是新婚夫妻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跑得愈快,罐头响声愈大,猫受惊乃跑得更快,惊动了好几条野狗跟在后面追赶,黄尘滚滚,一瞬间出了巷口往北而去。她以后的遭遇如何我不知道,我心想她吃了这个苦头以后绝对不会再光顾我的书房。窗户纸从新糊好,我准备高枕而眠。  当天夜里,听见铁罐响,起初是在后院砖地上哗啷哗啷的响,随后像是有东西提着铁罐猱升胯院的枣树,终乃在我的屋瓦上作响。屋瓦是一垅一垅的,中有小沟,所以铁罐越过瓦垅的声音是格登格登的清晰可辨。我打了一个冷战:难道是那只猫的阴魂不散?她拖着铁罐子跑了一天,藏躲在什么地方,终于夤夜又复光临寒舍,我家究竟有什么东西值得使她这样的念念不忘?  哗啷一声,铁罐坠地,显然的是铁丝断了。几乎同时,噗的一声,猫顺着我窗前的丁香树也落了地。她低声的呻吟了一声,好像是初释重负后的一声叹息。随后我的书房窗纸又撕破了――历史重演。  这一回我下了决心,我如果再度把她活捉,要用重典,不是系一个铁罐就能了事。我先到书房里去查看现场,情况有一些异样,大书架接近顶棚最高的一格有几本书洒落在地上。倾耳细听,书架上有呼噜呼噜的声音。怎么猫找到了这个地方来酣睡?我搬了高凳爬上去窥视,吓我一大跳,原来是那只瘦猫拥着四只小猫在喂奶!  四只小猫是黑白花的,咕咕容容的在猫的怀里乱挤,好像眼睛还没有睁开,显然是出生不久。在车船上遇到有妇人生产,照例被视为喜事,母子好像都可以享受好多的优待。我的书房里如今喜事候门,而且一胎四个,原来的一腔怒火消去了不少。天地之大德曰生,这道理本该普及于一切有情。猫为了她的四只小猫,不顾一切的冒着危险回来喂奶,伟大的母爱实在是无以复加!  猫的秘密被我发现,感觉安全受了威胁,一夜的功夫她把四只小猫都叼离书房,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了。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只要写得合理即可。
猫的故事 我们下乡的地方,是个山村。那儿的“耗子”[老鼠]太多了,大白天屋里有人,它们就敢在屋地自由散步;到了晚间,耗子在屋里打架,吱吱叫;女生们本来就怕耗子,耗子这么一吵,大家都睡不好觉。后来集体户的女同学要来一只小猫。是想让它把耗子们吓跑。小猫来时刚断奶,就住在女生睡觉的炕头上,我们吃饭时,它就在桌子底下喵喵地叫,我们也给它准备了一只碗,和我们的伙食一样。 小猫长的象小老虎。身上的横条纹也一道道的,底色是浅灰色的,横条纹是浅黄色的很好看。小猫太小,不会抓耗子,但它知道撵耗子,它的到来,宿舍里晚间耗子少了,也安静了。 小猫很顽皮好动,它喜欢玩女生的“毛线团”,在炕上滚来滚去,有时也咬自己的尾巴在炕上转圈。白天玩累了就在炕上睡一觉,它也打酣“呼噜呼噜”的。可一到晚间,它便开始在宿舍里巡逻,挺尽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猫渐渐的长大一点了。它也开始学习捉耗子了。 我们户有一条小狗,它和猫相处也算平和。但我们总好拿它们开玩笑。常常把猫往狗身上扔,狗反应慢,没等狗有反应,小猫先动手了;它把胡子都扎撒起来,浑身的毛也都立起来了,“嗷”的一声,两只利爪一下子就把狗的鼻子抓破了,同时飞快的逃走了。狗被抓的“嗷--嗷”叫,声音都变调了;委屈的耷拉着尾巴,上墙角自己疗伤去了。 几次以后,它们都与对方警惕起来,相遇时彼此窥视对方,远远的避开,这一切都是我们的“恶作剧”搞的。其实它们也怨恨我们,只是不会表达,离我们也远远的,害怕我们当中有谁再“调离”它们。 小猫长到三个月时,虽然它个头还不大,但表现却非常勇敢;我们目睹过它捕捉老鼠的现场表演;那天中午,小猫趴在厨房的地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墙角,我们大家好奇的躲在一边。顺着小猫的视线,发现有一只老鼠在“洞口”紧紧的注视着小猫,猫和老鼠足足对视了好几分钟,小猫突然往前一窜,老鼠也窜了出来,那只老鼠和小猫的个头差不多,它们紧紧的抱在一起互相撕咬,满地打滚,小猫最后把老鼠的嘴咬住了,不撒口,几分钟以后,老鼠没劲了,小猫才突然松口,紧接着又咬住了老鼠的喉咙,直至老鼠不动了,小猫才踉踉跄跄地把老鼠拖走了。我们几个同学当时非常激动,一起鼓掌,为小猫眯加油祝贺! 后来我们议论此事时有些不解,一是小猫咋这么勇敢呢?没想到!另一个就是:老鼠咋那么傻呢?当时老鼠只要后退进洞,不就保住性命了吗?

7,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的区别是什么

1、语音系统的代表不同上古音一般以《诗经》韵脚和谐声字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中古音一般以隋唐时期盛行的韵书《切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近古音一般以元代周德清所编《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作为代表。2、发展时期不同上古音时期:先秦至魏晋(约公元前10~公元 5世纪);中古音时期:南北朝至唐宋(5~13世纪);近古音时期:元代和明代(13~17世纪)。3、声母数量不同《诗经》所代表的上古声母有30个左右。同韵部的字只是韵腹和韵尾相同,韵头可以不同,因此每个韵部实际不只包含一个韵母。根据韵尾的不同可以把上古韵部分为阴、阳、入3大类。《切韵》所代表的的中古音有36字母,中古音的声调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4类。《中原音韵》所代表的近古音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不包括零声母),近古音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语语音
区别如下;上古音是指上古汉语时期(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诗经》的韵部系统和先秦的声母系统。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中古汉语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近古音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古音中国历史上分上古音与今音两种音律,古音与今音略有不同,一般写诗词,格律会运用到。基本解释1. 古代的语言及发音。汉语的古音系统。2.专指周秦时期的语音。古音,与隋唐语音通称今音相对。20世纪20年代以后人们把两者统称为古音,前者称上古音,后者称中古音。广义的古音包括上古音的声、韵、调 ,狭义的古音指以《诗经》、《楚辞》押韵为中心的先秦两汉韵,等于古韵。引证解释1. 古乐。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岁律及郊至,古音命《韶》《韺》。"2. 宋人称 隋代陆法言 《切韵》以前汉语音韵为古音。对《切韵》以后各韵书称今音而言。现称前者为上古音。隋、唐、宋语音为中古音,统称古音。 杨树达 《序》:" 峻既遵余教,益以师授,遂於古音颇有省悟。"
上古音中古音与近古音上古音所涵盖之范围,为周秦及两汉。此期无韵书,学者多从「形声字」及「同源词」两方面去探讨。所谓「形声字」,即文字之本身,兼具表形与表声之功能。如「江」字从「工」声,「河」从「可」声,「翁」从「公」声,「楷」从「皆」声,「枢」从「区」声……汉许慎之【说文解字】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其中「形声字」即占约八千。可见「形声字」之重要。而「同源词」约可分为二类;其一为音义相同而写法不同者,如:「洪」、「宏」、「弘」、「鸿」、「红」、「闳」等字,皆含「大」之义,而发音亦相类似;又如:「腾」、「登」、「乘」、「升」、「升」等,皆含「升」之义,而音亦相近;其二为形、音、义皆同之同源词,如:「句」、「钩」、「勾」、「苟」、「枸」、「苟」等字,皆含「弯曲」之义,且皆以「勾」为声符,形状亦相类似;又:「浓」、「醲」、「穠」、「脓」等字,皆以「农」为声符,且亦皆含「厚」之义;「戋」者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歹之小者曰「残」;「青」者含精明之义,故日之无障蔽者曰「晴」,水之无溷浊者曰「清」,目之能明视者曰「睛」,米之去粗糠者曰「精」等,以上皆属同源词之类。(本段参考竺家宁先生之【古音之旅】一九八七国文天地版)本期最大之特色为无去声之声调,据清声韵学家段玉裁研究所得云:「远古之声调,原只平、入二类,上声於诗经时代方始形成,而去声则迟至魏晋时期方始产生」。另黄侃(季刚)之【音略】则云:「秦汉以前,只有平、入」之分,无所谓四声,魏晋以後,音韵渐明,四声之辨始析」。中古音之时代,为自魏晋南北朝,以迄於唐宋。其间魏晋至六朝为反切勃兴与韵书发达之时期。如孙炎之【尔雅音义】,陆德明之【经典释文】,顾野王之【玉篇】及陆法言之【切韵】等,皆为该期之作品。唐宋则为反切之保存时代,其间,最重要之著作有【重修玉篇】、【唐韵】、【重修广韵】、【集韵】等书,紧扼古今音韵之枢纽,唐诗宋词之用韵,亦多以此期之音韵为依归。元明以来,韵文日衰,且自胡人入主中国,以燕京(元时称大都)为其帝都之所在,胡语融合当地之语言而成为官方之语言系统。而中古音之入声则逐渐遭受到淘汰。代表当时之韵书为周德清之【中原音韵】,即将入声字配隶於平、上、去三声之中。致全国大部分地区之入声声调,渐次消失於无形。唯东南沿海一带,仍保留此一语言特色,而至今未变。故凡有韵之文如唐诗宋词等,如以该地区之语言读之,即可感受到音调铿锵之韵味。该时期即为声韵学家所称之近古音阶段。虽然入声於语音中逐渐消失,然而读书音则大部分仍保有此一声调,即因有此双重标准,故凡读过几年书者,皆能提笔赋诗。反观目前之学生,虽经历小学、中学以及大学之十几年学习,能够辨别国字之平、上、去、入四声者,可说寥寥无几,间接影响其对古典诗词之兴趣。纵或有心,亦无法窥及门径,此即中华民族最优美之文学── 韵文之所以没落之主因也。语言之统一,固然有其好处,然而统一於不正确之语言政策下,使文学之脉,一截为二,其负面之影响,实令人不敢想像。往昔曾自诩为诗之民族,而今之国人,却无法去欣赏此一优美文学,更遑论及创作。行文至此,不禁掷笔三叹。笔者曾以「当前国人,如有志於学习古典诗词者,於音韵一途,该如何著手」之问题,请教过湘籍诗学大老许君武教授,承其明示「非从头学起不为功。」而业师周植夫先生教导学生之法,亦是以标准之汉文古音,逐字逐句从头教起。际此固有文化濒临绝续存亡之关头,有心人之苦心孤诣,实在值得钦敬。平上去入四声与现行国音之关系目前通行之国音,原则上是以中古音之阴平声列为第一声,阳平声为第二声,上声列为第三声,去声列为第四声,而入声则分别派入一、二、三、四各声中。然此亦仅为笼统之划分,并不甚精确。如上声字列入国音第四声者有:奉、棒、蚌、象、项、是、市、视、纪、祀、御、炬、距、序、叙、户、树、祜、蟹、倍、怠、尽、旱……而去声字列入国音第三声者有:忤、缆、访……至於入声字派入现行国音第一声者有:屋、哭、缩、屈、曲、积、绩、迹、失、湿、七、戚、漆、匹、忽、八、脱、杀、缺、约、托、激、黑…派入第二声者有:竹、筑、服、福、幅、熟、叔、塾、足、族、卒、局、读、孰、觉、质、实、疾、伐、罚、竭、杰、达、活、哲、极、急、息……派入第三声者有:谷、谷、毂、卜、角、笔、乙、骨、发、葛、铁、帖、脚、窄、尺、……派入第四声者有:木、录、目、若、弱、陆、鹿、腹、欲、玉、乐、日、术、物、勿、没、莫、月、越、阔、略、悦、落、鹤、壁、毕、赤、色……入声之演变为国音之四声,原亦有其规律可循,如: 一:次浊入声变为国音第四声(木、目、睦、陆、鹿、禄、育、毓、玉)二:全浊入声变为国音第二声(读、独、牍、仆、族、斛、逐、轴、服)三:清声母之变化较不固定,此非精於声韵之学者不能辨,故不拟在此浪费时间多作解说。如何自现行之国音中去分辨原来之入声字对於接受现行国音教育之年轻一辈来说,欲辨别原来之入声字,诚然是一件苦差事,盖除了查字典、翻韵书及死背以外,别无它法。然当代声韵学家陈伯元(新雄)先生於【锲不舍斋论学集】里之【万绪千头次第寻】一文中提出辨识入声字之八个原则,现摘录於下,以供读者参考: 一:凡ㄅ、ㄉ、ㄍ、ㄐ、ㄓ、ㄗ六母的第二声字,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ㄅ:拔、跋、白、帛、薄、博、勃、柏、泊、伯、驳、箔、白、荸、脖、卜、渤、鋍、别、蹩、蟞……ㄉ:答、达、靼、鞑、怛、得、德、迪、敌、笛、涤、嫡、镝、籴、篴、觌、翟、叠、跌、迭、碟、牒、蝶、鲽、喋、瓞、絰、耋、堞、蜨、谍、昳、蹀、楪、跕、峌、褋……ㄍ:隔、格、阁、革、蛤、镉、葛、閤、膈、骼、搿、獦、轕、塥、輵、郃、国、掴、帼、虢、馘、漍……ㄐ:及、集、即、急、击、极、籍、吉、级、疾、寂、辑、汲、楫、嫉、藉、殛、笈、脊、棘、瘠、鶺、岌、姞、夹、颊、荚、戛、蛱、郏、筴、铗、舺、绝、节、结、截、杰、捷、杰、劫、诘、撷、洁、桔、讦、竭、桀、婕、睫、碣、絜、栉……ㄓ:执、值、质、职、直、植、掷、侄、殖、踯、蹠、擿、竹、逐、筑、烛、筑、竺、术、蠋、躅、辄、折、晢、慑、哲、摘、磔、谪、辙、褶、酌、浊、濯、拙、擢、灼、卓、啄、茁、琢、镯、斲、斫、焯……ㄗ:杂、砸、凿、则、泽、择、责、帻、窄、贼、足、族、卒、崒、昨……二:凡ㄉ、ㄊ、ㄌ、ㄗ、ㄘ、ㄙ等六母跟韵母ㄜ结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ㄉㄜ:德、得……ㄊㄜ:特、忒、慝、忑、螣、铽……ㄌㄜ:乐、勒、肋、垃、埒、捋、仂、扐、泐……ㄗㄜ:则、择、责、泽、帻、啧、窄、贼、笮、赜、迮、崱、舴、仄、昃、侧……ㄘㄜ:测、侧、策、册、厕、恻、粣、筴……ㄙㄜ:色、塞、瑟、涩、啬、穑、濇、圾、璱、铯……三:凡ㄎ、ㄓ、ㄔ、ㄕ、ㄖ五母与韵母ㄨㄛ拼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例如:ㄎㄨㄛ:扩、阔、廓、括、鞹、姡……ㄓㄨㄛ:桌、捉、涿、焯、棹、拙、擢、卓、酌、茁、濯、浊、灼、啄、倬、琢、镯、斲、斫、梲、棳、踔、斮、蝃……ㄔㄨㄛ:戳、龊、啜、绰、辍、歠、醊、娖、婼……ㄕㄨㄛ:说、朔、硕、铄、烁、妁、槊、欶、搠、率、蟀、箾、勺…ㄖㄨㄛ:若、弱、箬、鄀、篛、爇……四:凡ㄅ、ㄆ、ㄇ、ㄉ、ㄊ、ㄋ、ㄌ七母跟韵母ㄧㄝ拼合时,无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字例外。例如:ㄅㄧㄝ:鳖、憋、虌、别、蹩、瘪、彆……ㄆㄧㄝ:撇、瞥……ㄇㄧㄝ:灭、蔑、篾、衊、蠛……ㄉㄧㄝ:鲽、谍、叠、跌、迭、碟、牒、喋、蝶、耋、垤、絰、昳、瓞、蹀、堞……ㄊㄧㄝ:贴、帖、怗、铁……ㄋㄧㄝ:捏、聂、涅、孽、蹑、啮、齧、闑、镊、陧、臬、镍、蘗…ㄌㄧㄝ:烈、猎、裂、列、劣、冽、躐、鬣、茢、捩……五:凡ㄉ、ㄍ、ㄏ、ㄗ、ㄙ五母与韵母ㄟ拼合时,不论国音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ㄉㄟ:得……ㄍㄟ:给……ㄏㄟ:黑嘿……ㄗㄟ:贼……ㄙㄟ:六:凡声母ㄈ,跟韵母ㄚ、ㄛ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ㄈㄚ:发、伐、瞂、乏、筏、阀、罚、砝、发、珐……ㄈㄛ:佛、坲……七:凡读ㄩㄝ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瘸、靴」二字例外。例如:ㄩㄝ:约、曰、哕、箹、月、阅、越、乐、岳、跃、悦、戉、岳、粤钺、刖、瀹、籥、樾、爚、礿、禴、軏、龠、玥、泧、鸑、鈅、狘、耀、曜、药、乐、钥、说……ㄋㄩㄝ:虐、谑、疟……ㄌㄩㄝ:略、掠、锊、撂ㄐㄩㄝ:撅、噘、绝、决、觉、掘、诀、爵、厥、谲、堀、崛、攫、蕨、蹶、獗、抉、矍、觖、珏、橛、爝、玦、屩、臄、孓、觼、蕝、躩、戄、桷、潏、鴃、趹、鳜、貜、鐍、钁、嚼、蠼、鈌……ㄑㄩㄝ:缺、蒛、阙、却、确、雀、榷、怯、鹊、搉、阕、悫、埆、确、碻、礐、皵、碏、硞、毃、恪、壳……ㄒㄩㄝ:薛、学、穴、削、血、雪、鱈、岤、泬……另外陈慧剑先生所著【入声字笺论】中,第五章【入声字的声符分析】及第六章之【入声字在国语四声中的分布状况】,都是教导学诗者,如何去辨别原来之入声字。能够辨别入声字,对於文字之平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再来谈诗法,就容易入门了。在音韵学上,把汉语的发展阶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音系统,中古音系统,近代音系统。上古音是指上古汉语时期(从西周初年到汉末)的汉语语音。历时一千二百多年。这一时期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春秋以前;2、春秋战国时期;3、两汉时期。上古音的代表性音系是《诗经》的韵部系统和先秦的声母系统。中古音是指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中古汉语语音可以分前后两期。南北朝的汉语是中古前期,唐五代的汉语是中古后期。中古汉语的代表性音系是《切韵》音系。近代音是指宋元明清时期的汉语语音,近代音的代表性音系是元朝的《中原音韵》音系。近代汉语共同语的语音系统跟中古音的主要不同是:声母里的全浊声母变成了清声母;韵母简化,中古时期以[-p]、[-t]、[-k]为韵尾的入声韵母都变成元音韵尾或者没有韵尾的韵母,韵尾[-m]变成了[-n]。中古的平声分化成阴平和阳平,入声调逐渐消失,分别派入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现代普通话,属于近代音系统,而诗词写作,却要依照中古音系的声韵标准,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写作时勤翻韵书,以免出错。作诗所用的韵书叫做《平水韵》,它把全部的汉语分成106个韵,以平上去入四声排列,因为平声字较多,所以分成上平声与下平声,即平声字上卷、平声字下卷之义,没有别的含义。
上古音中古音与近古音上古音所涵盖之范围,为周秦及两汉。此期无韵书,学者多从「形声字」及「同源词」两方面去探讨。所谓「形声字」,即文字之本身,兼具表形与表声之功能。如「江」字从「工」声,「河」从「可」声,「翁」从「公」声,「楷」从「皆」声,「枢」从「区」声……汉许慎之【说文解字】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其中「形声字」即占约八千。可见「形声字」之重要。而「同源词」约可分为二类;其一为音义相同而写法不同者,如:「洪」、「宏」、「弘」、「鸿」、「红」、「闳」等字,皆含「大」之义,而发音亦相类似;又如:「腾」、「登」、「乘」、「升」、「升」等,皆含「升」之义,而音亦相近;其二为形、音、义皆同之同源词,如:「句」、「钩」、「勾」、「苟」、「枸」、「苟」等字,皆含「弯曲」之义,且皆以「勾」为声符,形状亦相类似;又:「浓」、「醲」、「穠」、「脓」等字,皆以「农」为声符,且亦皆含「厚」之义;「戋」者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歹之小者曰「残」;「青」者含精明之义,故日之无障蔽者曰「晴」,水之无溷浊者曰「清」,目之能明视者曰「睛」,米之去粗糠者曰「精」等,以上皆属同源词之类。(本段参考竺家宁先生之【古音之旅】一九八七国文天地版)本期最大之特色为无去声之声调,据清声韵学家段玉裁研究所得云:「远古之声调,原只平、入二类,上声於诗经时代方始形成,而去声则迟至魏晋时期方始产生」。另黄侃(季刚)之【音略】则云:「秦汉以前,只有平、入」之分,无所谓四声,魏晋以後,音韵渐明,四声之辨始析」。中古音之时代,为自魏晋南北朝,以迄於唐宋。其间魏晋至六朝为反切勃兴与韵书发达之时期。如孙炎之【尔雅音义】,陆德明之【经典释文】,顾野王之【玉篇】及陆法言之【切韵】等,皆为该期之作品。唐宋则为反切之保存时代,其间,最重要之著作有【重修玉篇】、【唐韵】、【重修广韵】、【集韵】等书,紧扼古今音韵之枢纽,唐诗宋词之用韵,亦多以此期之音韵为依归。元明以来,韵文日衰,且自胡人入主中国,以燕京(元时称大都)为其帝都之所在,胡语融合当地之语言而成为官方之语言系统。而中古音之入声则逐渐遭受到淘汰。代表当时之韵书为周德清之【中原音韵】,即将入声字配隶於平、上、去三声之中。致全国大部分地区之入声声调,渐次消失於无形。唯东南沿海一带,仍保留此一语言特色,而至今未变。故凡有韵之文如唐诗宋词等,如以该地区之语言读之,即可感受到音调铿锵之韵味。该时期即为声韵学家所称之近古音阶段。虽然入声於语音中逐渐消失,然而读书音则大部分仍保有此一声调,即因有此双重标准,故凡读过几年书者,皆能提笔赋诗。反观目前之学生,虽经历小学、中学以及大学之十几年学习,能够辨别国字之平、上、去、入四声者,可说寥寥无几,间接影响其对古典诗词之兴趣。纵或有心,亦无法窥及门径,此即中华民族最优美之文学── 韵文之所以没落之主因也。语言之统一,固然有其好处,然而统一於不正确之语言政策下,使文学之脉,一截为二,其负面之影响,实令人不敢想像。往昔曾自诩为诗之民族,而今之国人,却无法去欣赏此一优美文学,更遑论及创作。行文至此,不禁掷笔三叹。笔者曾以「当前国人,如有志於学习古典诗词者,於音韵一途,该如何著手」之问题,请教过湘籍诗学大老许君武教授,承其明示「非从头学起不为功。」而业师周植夫先生教导学生之法,亦是以标准之汉文古音,逐字逐句从头教起。际此固有文化濒临绝续存亡之关头,有心人之苦心孤诣,实在值得钦敬。平上去入四声与现行国音之关系目前通行之国音,原则上是以中古音之阴平声列为第一声,阳平声为第二声,上声列为第三声,去声列为第四声,而入声则分别派入一、二、三、四各声中。然此亦仅为笼统之划分,并不甚精确。如上声字列入国音第四声者有:奉、棒、蚌、象、项、是、市、视、纪、祀、御、炬、距、序、叙、户、树、祜、蟹、倍、怠、尽、旱……而去声字列入国音第三声者有:忤、缆、访……至於入声字派入现行国音第一声者有:屋、哭、缩、屈、曲、积、绩、迹、失、湿、七、戚、漆、匹、忽、八、脱、杀、缺、约、托、激、黑…派入第二声者有:竹、筑、服、福、幅、熟、叔、塾、足、族、卒、局、读、孰、觉、质、实、疾、伐、罚、竭、杰、达、活、哲、极、急、息……派入第三声者有:谷、谷、毂、卜、角、笔、乙、骨、发、葛、铁、帖、脚、窄、尺、……派入第四声者有:木、录、目、若、弱、陆、鹿、腹、欲、玉、乐、日、术、物、勿、没、莫、月、越、阔、略、悦、落、鹤、壁、毕、赤、色……入声之演变为国音之四声,原亦有其规律可循,如: 一:次浊入声变为国音第四声(木、目、睦、陆、鹿、禄、育、毓、玉)二:全浊入声变为国音第二声(读、独、牍、仆、族、斛、逐、轴、服)三:清声母之变化较不固定,此非精於声韵之学者不能辨,故不拟在此浪费时间多作解说。如何自现行之国音中去分辨原来之入声字对於接受现行国音教育之年轻一辈来说,欲辨别原来之入声字,诚然是一件苦差事,盖除了查字典、翻韵书及死背以外,别无它法。然当代声韵学家陈伯元(新雄)先生於【锲不舍斋论学集】里之【万绪千头次第寻】一文中提出辨识入声字之八个原则,现摘录於下,以供读者参考: 一:凡ㄅ、ㄉ、ㄍ、ㄐ、ㄓ、ㄗ六母的第二声字,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ㄅ:拔、跋、白、帛、薄、博、勃、柏、泊、伯、驳、箔、白、荸、脖、卜、渤、鋍、别、蹩、蟞……ㄉ:答、达、靼、鞑、怛、得、德、迪、敌、笛、涤、嫡、镝、籴、篴、觌、翟、叠、跌、迭、碟、牒、蝶、鲽、喋、瓞、絰、耋、堞、蜨、谍、昳、蹀、楪、跕、峌、褋……ㄍ:隔、格、阁、革、蛤、镉、葛、閤、膈、骼、搿、獦、轕、塥、輵、郃、国、掴、帼、虢、馘、漍……ㄐ:及、集、即、急、击、极、籍、吉、级、疾、寂、辑、汲、楫、嫉、藉、殛、笈、脊、棘、瘠、鶺、岌、姞、夹、颊、荚、戛、蛱、郏、筴、铗、舺、绝、节、结、截、杰、捷、杰、劫、诘、撷、洁、桔、讦、竭、桀、婕、睫、碣、絜、栉……ㄓ:执、值、质、职、直、植、掷、侄、殖、踯、蹠、擿、竹、逐、筑、烛、筑、竺、术、蠋、躅、辄、折、晢、慑、哲、摘、磔、谪、辙、褶、酌、浊、濯、拙、擢、灼、卓、啄、茁、琢、镯、斲、斫、焯……ㄗ:杂、砸、凿、则、泽、择、责、帻、窄、贼、足、族、卒、崒、昨……二:凡ㄉ、ㄊ、ㄌ、ㄗ、ㄘ、ㄙ等六母跟韵母ㄜ结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ㄉㄜ:德、得……ㄊㄜ:特、忒、慝、忑、螣、铽……ㄌㄜ:乐、勒、肋、垃、埒、捋、仂、扐、泐……ㄗㄜ:则、择、责、泽、帻、啧、窄、贼、笮、赜、迮、崱、舴、仄、昃、侧……ㄘㄜ:测、侧、策、册、厕、恻、粣、筴……ㄙㄜ:色、塞、瑟、涩、啬、穑、濇、圾、璱、铯……三:凡ㄎ、ㄓ、ㄔ、ㄕ、ㄖ五母与韵母ㄨㄛ拼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例如:ㄎㄨㄛ:扩、阔、廓、括、鞹、姡……ㄓㄨㄛ:桌、捉、涿、焯、棹、拙、擢、卓、酌、茁、濯、浊、灼、啄、倬、琢、镯、斲、斫、梲、棳、踔、斮、蝃……ㄔㄨㄛ:戳、龊、啜、绰、辍、歠、醊、娖、婼……ㄕㄨㄛ:说、朔、硕、铄、烁、妁、槊、欶、搠、率、蟀、箾、勺…ㄖㄨㄛ:若、弱、箬、鄀、篛、爇……四:凡ㄅ、ㄆ、ㄇ、ㄉ、ㄊ、ㄋ、ㄌ七母跟韵母ㄧㄝ拼合时,无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字例外。例如:ㄅㄧㄝ:鳖、憋、虌、别、蹩、瘪、彆……ㄆㄧㄝ:撇、瞥……ㄇㄧㄝ:灭、蔑、篾、衊、蠛……ㄉㄧㄝ:鲽、谍、叠、跌、迭、碟、牒、喋、蝶、耋、垤、絰、昳、瓞、蹀、堞……ㄊㄧㄝ:贴、帖、怗、铁……ㄋㄧㄝ:捏、聂、涅、孽、蹑、啮、齧、闑、镊、陧、臬、镍、蘗…ㄌㄧㄝ:烈、猎、裂、列、劣、冽、躐、鬣、茢、捩……五:凡ㄉ、ㄍ、ㄏ、ㄗ、ㄙ五母与韵母ㄟ拼合时,不论国音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ㄉㄟ:得……ㄍㄟ:给……ㄏㄟ:黑嘿……ㄗㄟ:贼……ㄙㄟ:六:凡声母ㄈ,跟韵母ㄚ、ㄛ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ㄈㄚ:发、伐、瞂、乏、筏、阀、罚、砝、发、珐……ㄈㄛ:佛、坲……七:凡读ㄩㄝ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瘸、靴」二字例外。例如:ㄩㄝ:约、曰、哕、箹、月、阅、越、乐、岳、跃、悦、戉、岳、粤钺、刖、瀹、籥、樾、爚、礿、禴、軏、龠、玥、泧、鸑、鈅、狘、耀、曜、药、乐、钥、说……ㄋㄩㄝ:虐、谑、疟……ㄌㄩㄝ:略、掠、锊、撂ㄐㄩㄝ:撅、噘、绝、决、觉、掘、诀、爵、厥、谲、堀、崛、攫、蕨、蹶、獗、抉、矍、觖、珏、橛、爝、玦、屩、臄、孓、觼、蕝、躩、戄、桷、潏、鴃、趹、鳜、貜、鐍、钁、嚼、蠼、鈌……ㄑㄩㄝ:缺、蒛、阙、却、确、雀、榷、怯、鹊、搉、阕、悫、埆、确、碻、礐、皵、碏、硞、毃、恪、壳……ㄒㄩㄝ:薛、学、穴、削、血、雪、鱈、岤、泬……另外陈慧剑先生所著【入声字笺论】中,第五章【入声字的声符分析】及第六章之【入声字在国语四声中的分布状况】,都是教导学诗者,如何去辨别原来之入声字。能够辨别入声字,对於文字之平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再来谈诗法,就容易入门了。
上古音中古音与近古音上古音所涵盖之范围,为周秦及两汉。此期无韵书,学者多从「形声字」及「同源词」两方面去探讨。所谓「形声字」,即文字之本身,兼具表形与表声之功能。如「江」字从「工」声,「河」从「可」声,「翁」从「公」声,「楷」从「皆」声,「枢」从「区」声……汉许慎之【说文解字】共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其中「形声字」即占约八千。可见「形声字」之重要。而「同源词」约可分为二类;其一为音义相同而写法不同者,如:「洪」、「宏」、「弘」、「鸿」、「红」、「闳」等字,皆含「大」之义,而发音亦相类似;又如:「腾」、「登」、「乘」、「升」、「升」等,皆含「升」之义,而音亦相近;其二为形、音、义皆同之同源词,如:「句」、「钩」、「勾」、「苟」、「枸」、「苟」等字,皆含「弯曲」之义,且皆以「勾」为声符,形状亦相类似;又:「浓」、「醲」、「穠」、「脓」等字,皆以「农」为声符,且亦皆含「厚」之义;「戋」者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歹之小者曰「残」;「青」者含精明之义,故日之无障蔽者曰「晴」,水之无溷浊者曰「清」,目之能明视者曰「睛」,米之去粗糠者曰「精」等,以上皆属同源词之类。(本段参考竺家宁先生之【古音之旅】一九八七国文天地版)本期最大之特色为无去声之声调,据清声韵学家段玉裁研究所得云:「远古之声调,原只平、入二类,上声於诗经时代方始形成,而去声则迟至魏晋时期方始产生」。另黄侃(季刚)之【音略】则云:「秦汉以前,只有平、入」之分,无所谓四声,魏晋以後,音韵渐明,四声之辨始析」。中古音之时代,为自魏晋南北朝,以迄於唐宋。其间魏晋至六朝为反切勃兴与韵书发达之时期。如孙炎之【尔雅音义】,陆德明之【经典释文】,顾野王之【玉篇】及陆法言之【切韵】等,皆为该期之作品。唐宋则为反切之保存时代,其间,最重要之著作有【重修玉篇】、【唐韵】、【重修广韵】、【集韵】等书,紧扼古今音韵之枢纽,唐诗宋词之用韵,亦多以此期之音韵为依归。元明以来,韵文日衰,且自胡人入主中国,以燕京(元时称大都)为其帝都之所在,胡语融合当地之语言而成为官方之语言系统。而中古音之入声则逐渐遭受到淘汰。代表当时之韵书为周德清之【中原音韵】,即将入声字配隶於平、上、去三声之中。致全国大部分地区之入声声调,渐次消失於无形。唯东南沿海一带,仍保留此一语言特色,而至今未变。故凡有韵之文如唐诗宋词等,如以该地区之语言读之,即可感受到音调铿锵之韵味。该时期即为声韵学家所称之近古音阶段。虽然入声於语音中逐渐消失,然而读书音则大部分仍保有此一声调,即因有此双重标准,故凡读过几年书者,皆能提笔赋诗。反观目前之学生,虽经历小学、中学以及大学之十几年学习,能够辨别国字之平、上、去、入四声者,可说寥寥无几,间接影响其对古典诗词之兴趣。纵或有心,亦无法窥及门径,此即中华民族最优美之文学── 韵文之所以没落之主因也。语言之统一,固然有其好处,然而统一於不正确之语言政策下,使文学之脉,一截为二,其负面之影响,实令人不敢想像。往昔曾自诩为诗之民族,而今之国人,却无法去欣赏此一优美文学,更遑论及创作。行文至此,不禁掷笔三叹。笔者曾以「当前国人,如有志於学习古典诗词者,於音韵一途,该如何著手」之问题,请教过湘籍诗学大老许君武教授,承其明示「非从头学起不为功。」而业师周植夫先生教导学生之法,亦是以标准之汉文古音,逐字逐句从头教起。际此固有文化濒临绝续存亡之关头,有心人之苦心孤诣,实在值得钦敬。平上去入四声与现行国音之关系目前通行之国音,原则上是以中古音之阴平声列为第一声,阳平声为第二声,上声列为第三声,去声列为第四声,而入声则分别派入一、二、三、四各声中。然此亦仅为笼统之划分,并不甚精确。如上声字列入国音第四声者有:奉、棒、蚌、象、项、是、市、视、纪、祀、御、炬、距、序、叙、户、树、祜、蟹、倍、怠、尽、旱……而去声字列入国音第三声者有:忤、缆、访……至於入声字派入现行国音第一声者有:屋、哭、缩、屈、曲、积、绩、迹、失、湿、七、戚、漆、匹、忽、八、脱、杀、缺、约、托、激、黑…派入第二声者有:竹、筑、服、福、幅、熟、叔、塾、足、族、卒、局、读、孰、觉、质、实、疾、伐、罚、竭、杰、达、活、哲、极、急、息……派入第三声者有:谷、谷、毂、卜、角、笔、乙、骨、发、葛、铁、帖、脚、窄、尺、……派入第四声者有:木、录、目、若、弱、陆、鹿、腹、欲、玉、乐、日、术、物、勿、没、莫、月、越、阔、略、悦、落、鹤、壁、毕、赤、色……入声之演变为国音之四声,原亦有其规律可循,如: 一:次浊入声变为国音第四声(木、目、睦、陆、鹿、禄、育、毓、玉)二:全浊入声变为国音第二声(读、独、牍、仆、族、斛、逐、轴、服)三:清声母之变化较不固定,此非精於声韵之学者不能辨,故不拟在此浪费时间多作解说。如何自现行之国音中去分辨原来之入声字对於接受现行国音教育之年轻一辈来说,欲辨别原来之入声字,诚然是一件苦差事,盖除了查字典、翻韵书及死背以外,别无它法。然当代声韵学家陈伯元(新雄)先生於【锲不舍斋论学集】里之【万绪千头次第寻】一文中提出辨识入声字之八个原则,现摘录於下,以供读者参考: 一:凡ㄅ、ㄉ、ㄍ、ㄐ、ㄓ、ㄗ六母的第二声字,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ㄅ:拔、跋、白、帛、薄、博、勃、柏、泊、伯、驳、箔、白、荸、脖、卜、渤、鋍、别、蹩、蟞……ㄉ:答、达、靼、鞑、怛、得、德、迪、敌、笛、涤、嫡、镝、籴、篴、觌、翟、叠、跌、迭、碟、牒、蝶、鲽、喋、瓞、絰、耋、堞、蜨、谍、昳、蹀、楪、跕、峌、褋……ㄍ:隔、格、阁、革、蛤、镉、葛、閤、膈、骼、搿、獦、轕、塥、輵、郃、国、掴、帼、虢、馘、漍……ㄐ:及、集、即、急、击、极、籍、吉、级、疾、寂、辑、汲、楫、嫉、藉、殛、笈、脊、棘、瘠、鶺、岌、姞、夹、颊、荚、戛、蛱、郏、筴、铗、舺、绝、节、结、截、杰、捷、杰、劫、诘、撷、洁、桔、讦、竭、桀、婕、睫、碣、絜、栉……ㄓ:执、值、质、职、直、植、掷、侄、殖、踯、蹠、擿、竹、逐、筑、烛、筑、竺、术、蠋、躅、辄、折、晢、慑、哲、摘、磔、谪、辙、褶、酌、浊、濯、拙、擢、灼、卓、啄、茁、琢、镯、斲、斫、焯……ㄗ:杂、砸、凿、则、泽、择、责、帻、窄、贼、足、族、卒、崒、昨……二:凡ㄉ、ㄊ、ㄌ、ㄗ、ㄘ、ㄙ等六母跟韵母ㄜ结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ㄉㄜ:德、得……ㄊㄜ:特、忒、慝、忑、螣、铽……ㄌㄜ:乐、勒、肋、垃、埒、捋、仂、扐、泐……ㄗㄜ:则、择、责、泽、帻、啧、窄、贼、笮、赜、迮、崱、舴、仄、昃、侧……ㄘㄜ:测、侧、策、册、厕、恻、粣、筴……ㄙㄜ:色、塞、瑟、涩、啬、穑、濇、圾、璱、铯……三:凡ㄎ、ㄓ、ㄔ、ㄕ、ㄖ五母与韵母ㄨㄛ拼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例如:ㄎㄨㄛ:扩、阔、廓、括、鞹、姡……ㄓㄨㄛ:桌、捉、涿、焯、棹、拙、擢、卓、酌、茁、濯、浊、灼、啄、倬、琢、镯、斲、斫、梲、棳、踔、斮、蝃……ㄔㄨㄛ:戳、龊、啜、绰、辍、歠、醊、娖、婼……ㄕㄨㄛ:说、朔、硕、铄、烁、妁、槊、欶、搠、率、蟀、箾、勺…ㄖㄨㄛ:若、弱、箬、鄀、篛、爇……四:凡ㄅ、ㄆ、ㄇ、ㄉ、ㄊ、ㄋ、ㄌ七母跟韵母ㄧㄝ拼合时,无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字例外。例如:ㄅㄧㄝ:鳖、憋、虌、别、蹩、瘪、彆……ㄆㄧㄝ:撇、瞥……ㄇㄧㄝ:灭、蔑、篾、衊、蠛……ㄉㄧㄝ:鲽、谍、叠、跌、迭、碟、牒、喋、蝶、耋、垤、絰、昳、瓞、蹀、堞……ㄊㄧㄝ:贴、帖、怗、铁……ㄋㄧㄝ:捏、聂、涅、孽、蹑、啮、齧、闑、镊、陧、臬、镍、蘗…ㄌㄧㄝ:烈、猎、裂、列、劣、冽、躐、鬣、茢、捩……五:凡ㄉ、ㄍ、ㄏ、ㄗ、ㄙ五母与韵母ㄟ拼合时,不论国音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ㄉㄟ:得……ㄍㄟ:给……ㄏㄟ:黑嘿……ㄗㄟ:贼……ㄙㄟ:六:凡声母ㄈ,跟韵母ㄚ、ㄛ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ㄈㄚ:发、伐、瞂、乏、筏、阀、罚、砝、发、珐……ㄈㄛ:佛、坲……七:凡读ㄩㄝ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瘸、靴」二字例外。例如:ㄩㄝ:约、曰、哕、箹、月、阅、越、乐、岳、跃、悦、戉、岳、粤钺、刖、瀹、籥、樾、爚、礿、禴、軏、龠、玥、泧、鸑、鈅、狘、耀、曜、药、乐、钥、说……ㄋㄩㄝ:虐、谑、疟……ㄌㄩㄝ:略、掠、锊、撂ㄐㄩㄝ:撅、噘、绝、决、觉、掘、诀、爵、厥、谲、堀、崛、攫、蕨、蹶、獗、抉、矍、觖、珏、橛、爝、玦、屩、臄、孓、觼、蕝、躩、戄、桷、潏、鴃、趹、鳜、貜、鐍、钁、嚼、蠼、鈌……ㄑㄩㄝ:缺、蒛、阙、却、确、雀、榷、怯、鹊、搉、阕、悫、埆、确、碻、礐、皵、碏、硞、毃、恪、壳……ㄒㄩㄝ:薛、学、穴、削、血、雪、鱈、岤、泬……另外陈慧剑先生所著【入声字笺论】中,第五章【入声字的声符分析】及第六章之【入声字在国语四声中的分布状况】,都是教导学诗者,如何去辨别原来之入声字。能够辨别入声字,对於文字之平仄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再来谈诗法,就容易入门了。

文章TAG:美国为什么要垃垅这多国打中国美国  为什么  什么  
下一篇